第323章 葛覃(3)

陳嫣用來做示範的文字是《道德經》,她把一篇《道德經》給默寫到了白紙上。而《道德經》全文總共有5162個字,放在後世,這個字數是當不起一部書這種說法的,最多就是一篇文章而已。但是在此時,這就是一部書!而入《左傳》那種十幾二十來萬字的,就可以稱呼‘鴻篇巨著了’了!

而已一篇《道德經》如果要用竹簡來寫,emmmm……

古代的竹簡很少有販賣的,凡是能用竹簡的,大多都用的起仆人。就算有的人用不起,也可以自己手工做竹簡…之所以不像買文具一樣,流行專門的地方買,這可能和竹簡本身就很‘私人定制’有關。

現代出土的竹簡大多繩子已經腐朽了,所以一般人看不出來。但實際上的竹簡往往有‘不多不少’這個特征,比如說一篇文章,不管是五百字、八百字,還是一千字,都是一冊(卷)竹簡了事。

這麽恰到好處,當然不是因為寫的人一開始就心中有數,所以控制了字體大小,最後才大差不差的——竹簡上的字體本來就有一個大致的大小,這是由每支竹簡的寬度決定的(普遍只有半厘米多一點兒,這可能比印象中的竹簡要窄。不過這就是真實的竹簡樣式,而並非影視劇裏出現的那種)。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竹簡大多不是編好了再寫,而是一支一支的寫好了,再編,如此就恰好了,連一片多的都沒有!

一篇文章用一卷竹簡,如果文章特別長,就可以分上下兩卷。以此類推,鴻篇巨著弄出個十幾卷也不稀奇。

每支竹簡的長度也有不同,不過普遍的,每支竹簡可以寫三十多個字。

所以光是一篇五千字出頭的《道德經》就是快兩百支竹簡了,而這個數量的竹簡編起來——雖然說,多少支竹簡編成一卷,這要看個人喜好,《道德經》也可以卷成一卷,但那樣的話就會卷出一個‘大餅’來,非常不方便查看和保存。

所以,竹簡一般都會盡量維持成方便手持的‘卷’。而如果是這種規格,《道德經》能卷出十幾個卷。堆在一起,也很可觀了。

而寫在紙上,陳嫣就用了兩張紙,這還是因為她不寫反面…兩張紙可是輕飄飄的,攏在袖子裏也輕輕松松。而寫在竹簡上,不至於說一個人拿不動,但真要帶著這些竹簡,也根本做不了別的什麽了。

這種對比,劉徹一下看出不同來了,也意識到紙張具有取代竹簡的潛力…只要它不是特別貴…具體可以參考絲帛。絲帛輕便好用,就是太貴了。而相比起絲帛,紙張似乎更輕……

“這‘紙’…”劉徹沉吟了半晌,問道:“造價幾何?”

陳嫣直接給他交底:“如今造價還稍貴一些,但也不會比竹簡更貴…日後造的多了,價錢更賤。往外發賣,百紙一刀,一刀紙大體在二百錢上下。若是紙質粗劣的,還可更低些。自然的,若是紙質上佳,價錢也需要加。”

陳嫣並沒有為了增加利潤空間,又或者因為別的目的,在這個數據上造假。也沒有必要,等到日後,這些事情都是明擺著的。

“二百錢上下,差不多就是一石米糧了。”劉徹點了點頭。

劉徹雖然貴為天子,但他並不是那種會說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事實上,作為一個皇帝,只要還在處理政務,整天就要和錢糧這些東西打交道。或許別的不清楚,但一石米糧的價錢卻是要知道的。

不過劉徹口中的二百錢上下,指的的是全國正常光景下的普遍價格。遭災了地區,糧價漲到天上去都有可能,一萬錢一石米糧,這種事又不是沒聽說過!至於長安這種大城市,米糧價格更是長期維持在普遍價格之上!

說實話,一石米糧也不少了,對於這個時候的普通人來說不是隨隨便便能開銷掉的。不過這種消費要看對應什麽人,對於紙張的潛在消費群體,兩百錢根本不算錢——至少大部分如此!

別看漢代一些名臣,說自小家貧雲雲。實際上,除非是有什麽特別的際遇,不然的話,真正的家貧哪能讀書啊!讀書要給老師交束修,還有各種讀書人的開銷,筆墨、竹簡等等,另外,讀書一開始的時候並不產生收益,反而是一個得完全脫產…在古代,一般的家庭可供不起一個脫產的成年人!

這種事情,在古代是普遍存在的,而在知識分子更少,讀書成本更高的封建社會早期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說,那些說自小家貧,吃不飽飯、點不起燈的漢代名臣,大抵上和現代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人民的子弟’的社會名流差不多——真要說起來這個時候點得起燈的,本來就是有錢人。

能讀書,這個家庭的底線都得是個自耕農,而且是自耕農中比較富裕的,更進一步就是中小地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