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人生 遼景宗睿智皇後蕭綽(第4/7頁)

南京一役,在宋被稱為“高梁河之戰”,使得韓德讓自此聲譽鵲起,正式超越其父韓匡嗣,進入遼國最中央的決策層。

“高梁河之戰”,也是對於遼國至關重要的一戰,數十年來遼國在後周、宋的攻擊之下,只有招架之力,並無還手之功。而這一戰則成為遼國反敗為勝,由弱轉強的關鍵轉折點,令整個遼國的軍心民心為之振奮。

而這時候,遼景宗耶律賢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政事基本上都已經交與蕭綽。可以說這一戰,實是由蕭綽全權指揮,也不為過。

高梁河之戰後第三年,即乾亨四年九月,遼景宗耶律賢巡幸雲州,獵於祥古山,崩於行宮。遺詔令“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後命”。就這樣,遼國的統治權,正式完全交於蕭綽之手。

雖然在此之前,蕭綽已經執行實際行政事務十幾年了,但是行政權不代表所有權,蕭綽代表耶律賢發號施令人家可能聽話,但是蕭綽自己出來說話未必就這麽靈。遼國的皇權交接一向不規範,連成年的皇帝都有可能夜半失頭,更何況當時才不過十二歲的小皇帝耶律隆緒。當年那麽厲害的述律太後,也要站在兒子的背後發號施令,她推第一個候選人耶律德光人家買賬,推第二個耶律李胡就狼狽收場。

剛接手朝政的蕭綽忐忑不安,從皇後成為太後的她,立刻召見了景宗臨死前的顧命之臣韓德讓和耶律斜軫,垂淚道:“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

這兩位都不是外人,韓德讓是蕭綽的舊情人,耶律斜軫是蕭綽的侄女婿,既是至親又是心腹,在他們面前垂淚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同仇敵愾之心,果然這兩位立馬表示忠心:“但信任臣等,何慮之有!”

蕭綽還有一重加強措施,聖宗即位後不久,在蕭綽主持下,小皇帝耶律緒與耶律斜軫進行了互相交換弓矢鞍馬的儀式,這種儀式金庸曾經在《射雕英雄傳》裏寫到過,蒙古人叫“結安答”,從此兩人成為患難與共的兄弟。

對於韓德讓,蕭綽是另一種做法,據史料載,耶律賢死後,蕭綽就跟韓德讓有了如下一段對話:“你我曾有婚姻之約,今願偕前盟,我兒即你兒,望輔佐之。”

韓德讓當然盡心盡力,而事實上,兩人舊情未斷,韓德讓又沒有兒子,耶律隆緒從小就由他執教,在蕭綽有意無意的培養促成下,兩人建立起猶如父子般的情誼來。

韓德讓當然會盡心盡力地輔佐,這一邊護送著景宗靈樞回京,保扶聖宗登基,然而此時情況的確不太妙,不但諸王蠢蠢欲動,還有二百部族各擁武力,企圖借著孤兒寡母執政無力,要回到原來八部輪流坐莊的歷史中去。

內外交困,宋太宗趙光義聽說遼國皇帝新喪,剩下孤兒寡母,立刻覺得機會來了。趙光義是見過孤兒寡母執政的局面的,一次是後周柴世宗去世,剩下符太後和小皇帝,全無主張,宋太祖趙匡胤乘機發動陳橋兵馬,輕易地取了江山。還有一次是宋太祖去世,皇後宋氏連忙派人宣召皇子趙德昭繼位,不料趙光義早已經登上金殿,宋皇後也只能大哭一場認命。

所以對於趙光義來說,孤兒寡母當國所有的概念,就是符太後、宋皇後這一類後宮女主,柔弱而無主見,江山落到她們的手中,等於是白送給人一樣。他帶著這種觀念,發動了第二次北伐。而這種偏見,將是致命的。

為了奪回幽雲十六州,從後周到北宋,一共有四次機會可以成功。似乎是天意的捉弄,命運的嘲諷,這次四次機會,都是在南方軍占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卻因為一些意外的因素,而使得北伐大業終成泡影。

第一次後周柴世宗連奪三州,卻在中途染病不起。宋太祖趙匡胤奪了江山,卻采取趙普的先南後北主張,使得遼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等到宋太祖一統南方,欲要揮師北上之時,卻已經是重病不起了。北伐大業,最後擱置。到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揮師北上之時,遼國已經從這兩次的機會中得到了喘息,遼景宗推行漢化,國力得到了恢復。而趙光義在南京城下受了伏擊之後,軍隊實力仍在,只要能夠重整旗鼓,未必不能不一舉收復幽雲各州,但趙光義卻因為疑心眾將有擁立趙德昭為帝之心,匆匆結束北伐,回師整理內務去了,這又使遼國得到喘息的機會。而等到趙光義終於在幾年以後再次發動北伐之時,機會已經失去了。這一次的慘敗,不但令得北宋的軍事力量大受打擊,十余年內無法恢復,而且失去了名將潘美和楊業。

潘楊案傳說了幾百年,然而真正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不是野史傳說中的潘美,也不是正史記載中的小人王侁,而正是宋太宗趙光義自己。因為猜忌曹彬、潘美等是趙匡胤在世時所用的大將,趙光義在出征之前,采用了監軍制度,並且規定了行軍計劃。不料曹彬所部一路冒進,以致於中了耶律休哥埋伏,使得三軍會師幽州成了泡影。而潘美所部也因此被迫撤退,不料監軍王侁貪功嫉妒,和副將劉文裕強逼降將楊業再去攻打寰州。楊業遭人嫉妒是實,卻算不到潘美頭上。潘美是開國第二大將,功勞僅次於曹彬,北宋一統各國,有一半國家是他打下的,另一半是曹彬所打下的。楊業本是降將,歸附未久,在北宋所經歷的最大戰役也不過是雲州對遼人打了一場小小伏擊戰,兩人地位功勞天差地遠,說白了,開國元勛會嫉妒被滅國的只打過邊境騷擾戰的降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