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2/4頁)

於是,會議現場人有了,錄像有了。

馮漢林的筆記本上,還認真記錄了幾個值得一提的問題,就等著律風解說完,挨個提問回答。

“感謝各位的到場,那麽接下來我先闡述越江橋的設計理念。”

律風的開場,直接又簡潔。

會議室在他清晰的聲音裏,重回安靜。

PPT上的內容,在場的人已經看過了無數次。

然而,當律風說起越江橋的概念時,他們還是隨之翻動了手邊的紙張,跟隨設計師一起,回顧越江橋的信息。

對律風來說,這是一場面試。

對橋梁分院來說,這是一場計劃之中、本就該有的交流。

他們手上的會議材料,印滿了越江橋的設計原理、越江數據,還有原封不動打印出來的《越江橋采用曲水灣大橋三角鋼型支撐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曲水灣大橋是橋梁分院的驕傲。

設計署名“國家設計院”五個字背後,是他們橋梁分院一百多位設計師、工程師,兩千五百個日日夜夜的付出和奮鬥。

經歷過的人,能夠銘記這段時光一生。

沒經歷過的人,聽著這些過往也會覺得與有榮焉。

最初,他們得知偏遠地方小公司的設計師解決了三角鋼型支撐普適性問題,對越江橋充滿好奇的同時,也充滿了不甘心。

好像自己精心養大的孩子,被別人領走了似的,心裏升起憤憤不平。

可是現在,他們坐在橋梁分院會議室,親自見到這個年輕人時,心裏最後的憤憤不平,都消失得幹幹凈凈。

害,律風都來應聘了,以後都是一家人,怎麽看怎麽親切!

親切的橋梁院員工,連聽PPT都聽得格外專注。

會議室裏回蕩著律風的聲音,台下翻閱資料、落下筆跡的輕微響動,像極了和諧美好的抒情曲,陪伴著律風講完越江橋。

一雙雙眼睛聚精會神地看過來,帶著律風熟悉的眼神。

律風在這樣的地方,感到輕松又愜意。

他不用采取什麽戰備狀態,更不需要提防被人打斷。

自由自在的用中文闡述自己對越江橋的設計,再沒有迎合外國專家換成英語的必要。

這種舒適的表達,律風很久沒有感受過了。

好像回國以後,他每一次解說闡述都要做好甲方無禮發言的準備。

然後,獲得同行人員“脾氣不好”的點評。

律風慢慢說完越江橋,鼠標輕點,就結束了越江橋的部分。

他說:“接下來的橋梁設計,都只是我的概念作品,介紹會稍微短一些。”

此時,有人舉手問道:“你其他的橋梁設計,也是采用的三角鋼型支撐嗎?”

律風耐心極好的回答道:“不是。”

他點開花費一周時間趕工的橋梁模型,認真回復,“它們是我參考了其他橋梁,制作的設計模型。”

不是三角鋼型支撐,在座的人顯然有些興趣缺缺。

參考其他橋梁?

設計出來的模型,恐怕遠遠比不上越江橋的解說有趣。

然而,律風的PPT畫面一換,嶄新的橋梁模型出現在屏幕上,立刻勾起了他們全新的好奇。

懸索橋、斜拉橋、連續梁橋。

三座大橋鋪滿了幕布,律風並沒有選擇浪費聽眾時間,直接將三項概念作品列在一起開始解說。

“這三座橋梁,都采用了國內最頂尖的工程建設技術。”

律風的紅色光亮,指在橋梁上,一一講述起它們的來源。

“懸索橋,參考的是深谷大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橋面設計。”

“斜拉橋,參考的是十行山大橋索面鋼桁梁專利技術。”

“連續梁橋,則是我在研究了宇川特大橋之後,嘗試分析了超高鋼圍堰的技術難度,設計出來的模型。”

他並沒有打算詳細闡述這些概念,只是坦然直白的解釋道:“都是一些構想中的概念創作,我還沒有選定適合場所進行具體的調查研究,大家可以隨便看看。如果有機會,我再繼續完善它們的詳細參數。”

律風一句“隨便看看”,橋梁分院的員工已經開始騷動起來。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深谷大橋、十行山大橋、宇川特大橋會在榮譽榜和新聞稿之外的地方被並列起來!

在座的不少人,還親自參與過畫圖、改圖、實地勘測的過程,並且將這三座橋梁,視為自己工作經歷之中的偉大成就。

但是律風的語氣,好像只要給他一個確定的建設場地,他就可以像設計越江橋一樣,再造三座橋出來!

終於,有人忍不住問道:“律風,你到底研究了多少橋啊!”

律風思索片刻,回答道:“國際上具有突破性成就的橋梁,大約都研究了一些。但是出於橋梁的本土化、適應性的目的,我主要研究了國院參與設計的橋梁,共計二十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