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4/4頁)

吳贏啟卻立刻意識到,這不是豐富。

這是天賦。

建築師以那些造型誇張、標新立異的建築物奠定成就。

創造建築完全是個人觀點的表達,也更適合律風這樣獨具天賦的年輕人的個人發展。

但是,國家設計院負責的橋梁絕不會屬於某一個人的思想創作,而是國家交予的任務。

每一座橋梁都肩負著無數人的期望,它的誕生甚至可能是建設團隊歷經幾年、幾十年、幾個世紀的使命。

吳贏啟不相信律風不知道自己的天賦所在。

像這麽優秀的建築師,不可能沒有優秀的導師進行指引。

他等著律風結束了對圖書館的簡略闡述,困惑而直白的問道:“你為什麽不繼續在建築設計方面發揮特長,而是選擇了橋梁?”

他的問話令律風一愣。

準備這場面試的時候,律風設想過面試官們會問的各種問題。

關於橋梁的、測繪的、吃苦耐勞的,律風也做好了相應的回答準備。

可他沒想過,會面對這樣一個問題。

曾經令他掙紮了數個日日夜夜的“為什麽”,經過他尊敬的老師開導,才幫助他確定了真正想要前進的方向。

也許在幾年前,面對這樣的問題,律風無法回答,仍舊會感到迷茫。

現在,他卻如釋負重地笑出來,平靜的說道:“因為我在回國之前,老師對我說——

“單一的建築,改變的是一座城市的風貌,以及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對故土的記憶。

但是橋梁和道路,改變的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聯系,也給居住在不同城市、不同階層的人們,帶去更多的可能性。”

“我選擇的,不只是橋梁,還有橋梁存在的‘可能’。”

律風的未來,原本有過另外一條完美的職業規劃。

成為著名建築事務所的一員,建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享受更多的名譽和贊美。

然而,當他站在橋梁分院的面試講台上,他才清楚地意識到:

他喜歡和同樣黑發黑眼的人表達自己思想,喜歡和一群專注於橋梁的建設者探討設計和規劃,也喜歡和這些趣味相投的設計師們,一起探索橋梁的可能性。

律風說:“我學習建築設計,想看到的不是一棟孤獨美麗的建築物拔地而起。

而是一座座橋梁連接道路,貫通每一片孤島,為這個國家創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