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你怕自己看不懂?(第2/4頁)

坐回座位的夏建築師,盯著屏幕上鐵灰色鋼鐵交錯的橋身,心裏已經開始準備。

會場終於恢復了該有的氣氛。

律風拿過激光筆,沒有任何開場白,直接說起了他所了解的南海隧道概況。

“項目一共三條線路方案,我出於環境保護、工程施工難易程度、以及綜合了參考數據之後,選擇了澎洲群島架橋方案。”

說著,屏幕上氣勢如虹的鐵灰色大橋消失,出現的是水運航運版海事地圖。

海南省與寶島之間,清晰標注了往來碼頭、機場。

由律風畫出的虛線,將圖上蔚藍的海洋,分成了無數區域。

他說:“正如大家所見,從立安港到澎洲群島,再經南海海峽,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水運航運不受橋梁施工影響,並且建設起最近的高鐵通道。”

南海隧道規劃的是一座高鐵、公路兩用通道。

橋梁占據了三分之二的部分,分列在大陸與寶島兩段,宛如陸地伸出的雙手,穿過海洋交握在一起。

律風設計的跨海大橋,完美依照南海的地質數據,選取了穩固的橋座點位,避開了海底斷裂層,使得整座橋梁蜿蜒曲折。

坐在現場的人,以為只需要聽一聽律風的設計思路,欣賞一下威嚴的大橋。

可他們聽完了橋梁選址的基礎信息之後,律風便說道:“跨海大橋途徑澎洲群島,屬於風口區域,台風頻繁、浪潮洶湧,橋座選址將會受到極大的波流力侵擾。所以,這一段的橋座數量較多,為了節約成本,我采用了減少浪阻的鏤空六方三角設計,選取了建設集團新型碳鋼材料,可以在最短的施工時間內,完成最堅固的橋梁建設。”

他不是在說設計,更不是在說規劃。

而是連這座橋梁鐵灰色的用材都給考慮到了!

律風將跨海橋梁橫列在寬敞的屏幕上,白底黑線的勾勒,足夠參會人員看清這座橋梁的全部設計。

“澎洲群島選址區域下方存在大量淺灘,斜拉的航道橋越過中部深水寬闊區域,落位在四米深海床之上。樁基結構以混凝土澆灌,直接延伸至巖土層,保證橋身穩固。”

他平靜的聲音,講述著一樁曠世工程,仿佛它們按照計劃入海打樁,就能輕而易舉拔地而起。

律風言語之中的信心,源自他和建設集團合作的烏雀山大橋。

那些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建設者,能夠超乎想象地實現他的全部設計。

他相信,建設跨海大橋的工程集團,與他合作的團隊相比,絕不會遜色分毫。

因為,這是中國的隊伍,建設中國的橋梁。

無論它是盤旋山巔,還是跨越海洋,一線施工人員總能以高水準的控制能力,突破精度的極限,震撼關注它的每一雙眼睛。

會場的聆聽,變成了教學般的記錄。

不少年長的建築師,都在律風講述的設計方向裏露出困惑的表情,落筆標注不明白的專有名詞。

太多他們沒有聽說過的應用理論,出現在律風的設計之中。

如果不是律風附上了詳盡的備注,他們必定會懷疑自己聽錯了發音。

他甚至在抗震防災方面,完成了多災害耦合災變方向的分析。

這麽完備的講解,已經遠遠超過了單純的橋梁設計。

這可能是會議室裏的工程師們,聽過最為復雜的設計闡述。

瞿飛盯著遍布專業數據的ppt,只覺得眼睛和腦袋一樣疼。

“師父,律風說的這些都哪兒學來的啊?”他聲音低,根本不敢大聲好奇。

翁承先瞥他一眼,勾起得意的笑,“哪兒?當然是烏雀山大橋。你以為地震帶的大橋,那麽好設計,那麽好建?那可是凝聚了全國頂尖研究成果的作品!”

被師父鄙視了,瞿飛一點兒也不害臊。

橋梁設計就像立雞蛋,有了第一個砸破蛋殼反向思維的創作,後來者怎麽看都想象不到其中的不容易。

現在,他親自感受到了。

律風依照單純的數據,想設計的不僅僅是南海橋梁的一個雛形,而是一套完整的建設方案。

這個兩只手、一雙眼的設計師,真的可以變幻出超乎想象的萬種神奇,從一張張設計圖裏,講述建造這座跨海大橋的可能性。

復雜深奧的橋梁研究實驗數據,占據了講解的大部分時間。

當整個會場變得沉悶,屏幕再次被鐵灰色占據。

剛才沒能仔細欣賞的鋼結構橋身,清晰地呈現在眾人面前。

它擁有堅硬的三角結構,又有蜂巢般穩固的六邊形。

六方三角的支撐設計,叫他們無比熟悉,好像在什麽地方經常見到。

偏偏想不起來。

律風給出的圖像一掠而過,又回到了復雜的數據之中。

他還未詳細講述這段結構的受力分析,忽然,一位年齡較大的建築師,出聲問道:“你這個六邊三角圖形,是哪裏來的靈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