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決斷(第2/4頁)

杜思南不是武將,他不在乎自己的手段有多狠毒陰險,只要能削弱南楚,他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不戰而屈人之兵,乃上兵之法。

紅泥小火爐發出窸窸窣窣的細碎燃燒聲。

杜思南接著道:“南楚世家林立,朝中幾位皇子的外祖家皆是當地豪族,從前幾位皇子就面和心不和,這兩年儲位屢屢變動,朝中大臣難免被卷入其中,南楚幾大世家世代通婚,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沒有人能置身其外。”

“我們埋下的暗樁已經準備妥當,到時候裏應外合,杜某可以肯定,兩年之內,南楚朝堂必生動蕩!”

他冰冷的聲音在琴室中回蕩。

鄭景接著他的話說下去:“南楚君臣自侍長江天險,對我大魏有輕視之心,朝中紛爭不斷,南人、北人之間矛盾重重,南楚皇帝為安撫南人,自斷臂膀,北人無辜受冤,我們正好可以派人遊說他們棄暗投明。”

不管那些北人願不願意改投大魏,只需放出北人和大魏人來往密切的消息,南楚以後肯定不會重用他們。

李玄貞聽兩人說完,點點頭,問:“假如西蜀和南楚結盟呢?”

杜思南冷笑一聲,道:“西蜀孟氏短視怯懦,沒有爭霸的實力,卻有爭霸之心,孟氏曾和南楚交戰,兩國不和已久,即使結盟也持續不了幾個月。在那之前,我們可以說動南楚與我們聯手攻打西蜀,只需要許以黔中道、山南西道等地,南楚必然動心。然後再暗中遊說西蜀,讓他們和我們聯手攻打南楚,約定將江南西道劃分給西蜀,西蜀也必然猶豫不決。”

“屆時,我們故意放出消息,讓西蜀、南楚以為他們各自和我們達成了協議,到時候,他們敢和對方結盟嗎?”

鄭景聽得頭皮發麻,思索了一陣,點頭附和:“等攻打下西蜀,南楚的內亂不會結束,反而會愈演愈烈,等他們鬥得幾敗俱傷時,我們正好漁翁得利。”

杜思南想起一事,遲疑了一下,道:“杜某之所以敢如此篤定,也是因為一個人。”

李玄貞擡眸:“哪位高人?”

杜思南一字字道:“文昭公主。”

咕嘟咕嘟,茶缻裏白水滾沸,珍珠似的細沫上下翻滾。

三個男人同時垂眸,看著茶缻裏那一串串翻騰的細沫。

許久後,李玄貞先打破沉默:“為什麽這麽說?”

聲音低沉暗啞,似在克制著什麽。

杜思南緩緩地道:“文昭公主傳回來的信,不僅提醒我提防北戎、南楚、西蜀,還點明南楚和西蜀之間矛盾重重,只需要以黔中道為誘餌就可以使兩國交惡,另外也提到了南楚朝堂上的紛爭,這次南楚易儲,我用的就是文昭公主的計策。”

“文昭公主似乎對南楚、西蜀了如指掌,兩國的反應和她信中所寫如出一轍。她說南楚、西蜀的同盟並不牢固,只需要稍加挑撥就能讓兩國關系破裂,杜某認為文昭公主料事如神。”

這一回,李玄貞沉默的時間更久,裊裊的水霧仿佛在他俊秀的側臉上籠了層陰雲。

鄭景插話道:“文昭公主從小在荊南長大,荊南靠近南楚、西蜀,謝家又在荊南經營多年,文昭公主對南楚、西蜀如此了解,並不出奇。”

李玄貞淡淡地嗯一聲,坐著出神,眼神空茫。

杜思南忍不住問:“殿下覺得此計如何?”

李玄貞回過神,沉吟半晌,默默咀嚼剛才的一番對談。

如果計劃順利進行,大魏就能在最快的時間裏以最小的消耗達成一統天下的壯舉。

那麽,當大魏平定天下、舉兵向西時,就能有充足的兵力和北戎對敵。

他心中做了決定,對杜思南道:“杜舍人不愧是聖上的子房,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杜思南道:“殿下謬贊。”

語調謙虛,臉上的神情卻帶了些舍我其誰的冷傲。

鄭景暗暗搖頭。

李玄貞進宮面聖,和李德商討具體計劃,兩人告辭出來,鄭景提醒杜思南:“杜舍人近來風頭太盛,小心木秀於林。”

杜思南冷笑道:“我和鄭侍郎不同,鄭侍郎是名門貴胄子弟,甫一出仕就是天子近臣,我杜思南出身微賤,十年寒窗,勤勤懇懇一輩子也只能為鄭侍郎這樣的人作嫁衣裳,如今聖人不拘一格倚重我,我怎能放過這個出頭的機會?就是狡兔死,走狗烹,我杜思南也要成為人上人,完成我的抱負,立不世功勛。”

鄭景無言以對。

杜思南是李德手中的一把刀,一把打磨得鋒銳、預備斬向世家的刀。世家敏銳地察覺到李德的意圖,想收買杜思南,把他拉到世家陣營之中,為此不惜放下世家的矜持許以婚嫁,原以為他這種寒門子弟會欣喜若狂,沒想到他想也不想就拒絕了。

鄭景是鄭家子弟,最近聽說了不少流言,假如杜思南一意孤行,世家絕不會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