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新君上任三把火(上)(第2/2頁)

胤禔頷首允許,這也是應有之意,但人來了,如果真的是那位被借名多年的朱三太子,自己該怎麽辦?如果真的抓到了,那就是自己登基以來的頭一件大事。

還有三織造,胤禔打量著曹寅,和遠處一直往這邊看的李、孫二人,他們要不要換、什麽時候換。再往外擴展,各地督撫、駐守將軍……

胤禔揉揉脖子,這些天守在這,他整個人都僵硬了。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辦,不能急,急則易出錯。但不管怎麽安慰自己,事到臨頭,他多少有些茫然。

直到這一刻,他才有了實感,自己已經做皇帝了……就是那個富有四海、統禦九州,工作難度說高也高、說低也低的皇帝。

二十七天眨眼而過,而大學士們和禮部、翰林院也終於送來了諸多年號,以備嗣皇帝挑選。

當決定年號的時候,通常是朝中那些博學多才的學士們湊在一起,從四書五經、尚書左傳,乃至於前三史中選擇合宜的字眼,精挑拼湊最後提供給嗣皇帝。

“臣等自尚書、易經,左傳等典籍中,選出諸多年號,請皇上聖裁。”

大學士張玉書帶著一幫同僚跪在胤禔面前,遞上了一本年號,包括其中的簡介,包含什麽寓意。

“文初、安久、鹹寧、元起、承和、乾嘉、建興、普昌。”還真都是好字眼,包含著期盼長治久安、文治武功、繁榮昌盛的心情。

有些是用過的,有些沒有,胤禔看著年號,大臣們垂著頭等待嗣皇帝的最終決定。

“元起,這個是怎麽取的?”胤禔問道:“這樣的年號很少見。”

張玉書就道:“臣等選自公羊傳‘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且元起於貞,貞下蓋有元繼焉。動生於靜,靜中蓋有動存焉。貞而元,靜而動,終而復始,則生生之道不窮。李光地易學精研頗深,他認為起有興之意,正合皇上承繼祖業,將我朝推入太平盛世。”

“且臣等翻閱古籍,唐太宗文皇帝《晉宣帝總論》中提到:天地之大、黎元為本。也是彰顯皇上愛惜百姓之意。”

胤禔最後點頭道:“朕的年號,就是元起了,登基大典放在三月初擇吉日。三月改元,昭告天下!”

公元1709年,康熙皇帝駕崩,新君胤禔繼位,改年號元起。並應教士請求,寫親筆信給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十四,告知先皇的死訊。

“尊敬的法王路易陛下,在此我不得不告知您一個非常讓人遺憾的消息,我的父親大清皇帝陛下,已經在康熙四十八年元月十六日不幸離世,我們沉浸在悲傷中,願他的靈魂安息。雖然先皇離世,但兩國的友誼卻不該就此中斷,為此,我已派遣近臣隨教士前往法蘭西。

屆時還望陛下可以提供機會,令他們一覽貴國風光,並將他們的見聞記錄以促進我們之間的友誼。您親愛的朋友胤禔寫於元起元年三月。”

關於派遣使臣跟著出海,胤禔的理論也非常過硬“皇考在世時就有此意,朕也要為他達成遺願。”瞧瞧,上升到遺願這種高度,又有哪個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阻礙新君盡孝呢。

人選問題也非常好解決,胤禔按照兩個年齡档次,從四十歲上下到二十歲上下,仔細挑選了幾個人,和白晉他們到清國來的時候一樣兵分兩路:一路走陸路,途徑鄂羅斯而前往法蘭西,路上正好出使土爾扈特;另一路走海路,從廣州出發前往法國馬賽港。

“陸路人選,臣推薦圖裏琛。”李光地道:“當年還是中書舍人,侍讀出缺,臣等在大行皇帝跟前保舉了他。二十年來他歷任內閣中書、侍讀學士,後來又管過蕪湖糧道,任差謹慎,後來在禮部任牛羊群事務總管,因為缺數被革職。”

“你的意思是,使過不使功,朕看過他的履歷,還精通蒙語、略通鄂羅斯話。”胤禔翻看一沓官員履歷:“倒也不錯。那年輕那一撥呢?”

“以臣淺見,不若皇上下旨挑選為宜。”李光地道。

這還真是想的周到,胤禔失笑,轉而問道:“登基大典預備的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