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元起元年的第一件大事(中)

前朝皇子被抓著了, 擱如今的京城裏可是大大的新聞。且不說這個人是真是假,只看江寧織造、通政司曹寅親自押送,就知道這個人肯定是關鍵人物。否則人在山東被抓,曹寅跑去幹什麽!

在王家全家被押送入京之前, 胤禔召開了禦前會議, 與會者包括議政王、大臣、先帝年長諸子, 南書房學士等等, 主要議題就是, 對於這個“疑似崇禎皇子”, 要怎麽處置。

聽一聽大眾的意見嘛。

雖然主要是旗人和北人的意見, 江南、東南出身的大臣, 哪怕是李光地這種, 在這個問題上都有些諱莫如深。胤禔看著兩邊堪稱冰火兩重天的情景,心說這個會還真是開對了,讓自己發現了不少新問題。

之前翰林院和武英殿都來人稟告修書進度, 包括不限於前頭三位皇帝的實錄、先帝的起居注整合編輯、預備為先帝修實錄等等。胤禔就發現,滿文档案和幾位皇帝的實錄, 有些細微的差別。

譬如文皇帝皇太極,起居注和實錄裏都記載了他打獵途中, 突然決定亡故的祭祀宸妃海蘭珠。雖然也能想出其中的情誼, 但用詞造句都平鋪直敘, 完全沒有文皇帝的感情記載。

但是看原本的档案記載,就會發現文皇帝當時是何等的悲痛欲絕, 念念不忘。

總來的說就是, 修史這件事, 史官在根據原始档案編撰的時候,多少會本著職業敏感度而對皇帝的一些“不合體統”的行為進行淡化。

所以, 當胤禔翻看熙朝實錄,發現康熙有些言論和自己印象中相比非常平板,沒有那麽激動的情緒,也就不奇怪了。從這件事到現在的禦前會議,胤禔就發現,歷史記載的構建的確是個重要的問題。

現在熙朝實錄編撰的時候,對於前三位皇帝廟號,就統一變成了:高祖、太祖、世祖。而之前的文皇帝實錄也從太宗實錄改成了“太祖實錄”。

相信之後所有的記述都會陸續改過來,而後人提到這些廟號的時候,自然會依從自己現在確定的這些廟號尊謚來稱呼。這就是一個皇帝能做的事情,原本档案自然不能擅動,那是惡例,但通行的記載,常用的記載,必然會有一些修整。

修史、修史,萬斯同、尤侗他們當年修明史修了幾十年,才初初完成草稿,修的是什麽呢?誰有功、誰有過,有多大功、有多大過,裏頭學問大了。

入關至今過了五十年,依照漢唐元明的前例,定鼎天下五十年的時候,正該是彌合矛盾的時候。有些問題要深入研究,有些問題要一筆帶過,譬如正統問題、譬如本朝和前朝的問題,史書上要怎麽寫、如何寫,尺度在哪,這就是熙朝末期,康熙除了儲位之外,他最關心的問題。

到了胤禔做皇帝,他要做的就是對所有人表示,戰時狀態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朝廷不再是草台班子,你們需要從戰時思維轉變過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誰和誰才是利益共同體,要讓上上下下搞清楚。

借著“朱三案”,胤禔就問道:“你們各抒己見,都說說。朕並非聽不進勸諫之君,爾也不要做那隨波逐流之臣,有話直說。老七、七弟?你說呢。”

七貝勒胤祐是一眾兄弟裏的小透明,就連當初先帝給眾人晉爵,貝勒們除了老八都晉封親王,連老十都封了親王,卻只有他原地不動。因為在廢太子這件事裏,他無功無過,康熙幹脆就把他給忘了。

親爹已經死了,如今上位的哥哥雖然一向對弟弟們頗為寬厚,可自己這樣的……胤祐有些喪氣,今天被叫來也只當自己是敬陪末座,安靜聽著罷了。

所以當皇上點名叫他說話的時候,胤祐當即就是一愣,起初還結巴一下,旁邊就有人憋笑,搞得胤祐更緊張了。

“七弟慢些說,”胤禔在上頭看著這幫人,笑道:“朕不急,你也不要急。”

“是。回稟皇上,”胤祐就道:“臣以為,如今天下太平安穩,想來那人也是垂垂老矣,不妨放他一條生路,也是皇上好生之德。”

“此言不妥!”話音剛落,簡親王雅爾江阿就旗幟鮮明的提出了反對意見,“萬一那人是假的呢?何況多年來假冒朱三之名造反的比比皆是,誰敢擔保他不知情?若是放過,豈不是放虎歸山!”

“簡親王所言甚是。”包括裕親王保泰、胤祺在內,很多人都在點頭。

純王富爾祜倫似乎完全不在乎,他只管跟著皇上,看皇上怎麽說。而胤禛卻道:“皇上,臣以為七弟所言不錯,如今天下承平,痛打落水狗又有甚麽意思。難道有些人的英雄氣,只會這麽使嗎?”

老四就這樣,和人辯論的時候,忍不住得擠兌對方兩句。看吧,現在簡王就在瞪他,而胤禛也毫不客氣的瞪回去,直到上頭的胤禔清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