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第2/5頁)

考上了大學,就是出息的城裏人了,這以後當老師那也是體面的,俞滿屋的努力他們是看在眼裏的,這一年他沒怎麽下地幹農活,但是他瘦了十多斤,瘦的他們幾次想要勸他放棄。

付出得來了回報,以後不管他怎麽樣,都有一份工作兜底了。

有人考上就有人落榜。

俞向安他們往前五百米左右那裏回來了一家四口。

是他們下鄉當知青的二兒子拖家帶口的回來了。

原本是老兩口帶著大兒子一家四口六個人擠在二十來平的房子裏,現在回來了四口人。

就是說十口人擠在這二十來平的房子裏。

這擠呀擠的,勉強能擠下,把住的問題給解決了,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口糧,他們兩口子高考沒考上,戶口還在插隊的鄉下,這口糧就著急了。

但是他們再不想回去鄉下繼續種地,參加了幾次招工,幾十幾百個人競爭一兩個崗位,考不上,只能琢磨起了別的路子。

這回來的二兒子腦子比較活,騎著他爸的那輛舊自行車在鄉下倒騰東西。

他倒騰的成本不高,是鄉下收來的雞蛋、農民自己種的青菜。

這比起去副食品店買來的要新鮮,還不要票,能自己挑挑揀揀,很多人樂意跟他買。

就算不說照顧鄰居,這對他們自己也是有好處的,他還會做人,經常買什麽,送一把青菜一把蔥之類的,很多回頭客。

包括俞向安。

她的農場裏面不能種植主糧和青菜,她想要吃大米,想要吃白面,都需要花錢買,這樣的話從鐘建強手裏買,很方便。

在他的手裏,俞向安買了不少的東西,由於新鮮又齊全,為什麽說齊全呢?

因為可以訂貨。

比如俞向安想要買一只燉湯的老母雞的話,她就給2毛錢的定金,他隔幾天就會把雞送上門。

他就靠著賺點差價維持生活。

他是老知青了,下鄉十多年,他是弟弟,但是他現在的樣子,和他哥站在一塊,大家都會以為他才是哥哥。

街道辦的人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滯留在這裏的知青越來越多了,但是現在哪裏有那麽多的崗位安置他們,上面的人也正在吵,還沒有定下該怎麽處理,他們小打小鬧的,養活自己做的一些事,他們就當做看不見了。

要說起來,他們也是看著他們長大的,之前的政策那是沒辦法,現在上面還在爭論,他們就不管太多了。

他們小兩口都是勤勉的,他媳婦跟著他一起忙裏忙外,兩個孩子年紀都還不大,平時就在家附近玩,也不去別的地方,不給大人添麻煩,看著就很懂事,因為年紀相近,從托兒班回來後,雙胞胎會跟他們玩到一起,俞向安對他們順帶著有了更多的了解。

知道鐘建強插隊到了北邊,條件艱苦,他找到機會回來了,還把媳婦孩子都帶了回來。

他媳婦也是知青,不過是外地的,娘家那邊是顧不上的,日子過得艱難。

就沖他回來把家小都帶回來了,俞向安就覺得這人還行。

不是那種拋棄妻子的人渣。

接觸的多了,也就不僅僅只是買家和賣家的關系了。

林川柏和他接觸了一段時間,也覺得可以,而且意外的說的來。

林川柏說的來的人不多,在老家沒有,現在在大學有一個,是他老師的侄子,兩個人一起做實驗磨出來的交情,另一個就是鐘建強了。

看他們小兩口子這麽辛苦,林川柏就和俞向安商量了一下,跟他一起合作。

由鐘建強從鄉下收雞蛋鴨蛋、收青菜、豆子給俞向安,俞向安加工成鹹蛋、松花蛋、鹹菜、豆醬。

再由鐘建強兜售給每家每戶。

這種錢小,不起眼,但是做的好了,收入也還不錯。

這就給鐘建強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收入,他們一家在家裏也沒那麽難過了,他們可以自己花錢解決口糧問題。

對俞向安來說,她就過了一道手,就能得到一筆分成,又不用自己出門去賣,皆大歡喜。

到了冬天的時候,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定下了改革開放的基調。

對於廣大農村,一則“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新聞讓眾多農民神思不寧。

紅星大隊幹活的積極性是數一數二的,他們的工分值錢,用處也多,要是偷懶,那是自己找的。

但是別的地方,不管幹多幹少都一樣,餓不死,吃不飽,既然這樣,為什麽還要努力的幹活?

紅星大隊這情況比起其他地方好很多,俞順穩知道後,自己捉摸了好幾天,又跟俞常有、俞青山他們商量了,特意打了電話過來。

俞向安留的是學校的電話。

他打電話來,說要找誰,掛了電話,過一段時間再打回來。

俞順穩拿不定主意,想著小安有本事,又是在首都,問問她們幾個大學生是什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