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大、躍、進

在弗朗索瓦的書信中, 瑪麗窺見到一個博學多才的波爾多(就是那個葡萄酒名產地沒錯)貴族。這位蒙田先生,博聞強識,思路開闊, 追求自由卻又尊重秩序, 頗受洛比塔爾賞識, 後者又將其推薦給了王太子。弗朗索瓦與他相談甚歡,亦對他贊不絕口。

“他言辭細膩,筆法優美, 蘊含哲理, 引人入勝……他的法語,似乎能譜出世上最動聽的旋律。”瑪麗看著弗朗索瓦充滿興奮的字跡。“和龍薩,完全是兩種不同風格。”

所以,弗朗索瓦這是,被人家給迷住了?

呃, 千萬別發生什麽不倫情感啊——夏爾舅舅曾告訴她, 蒙田有個同性至交,病故於去歲,導致他大受打擊呢。

瑪麗並非全知全能。她暫不清楚弗朗索瓦遲遲未來,還有別的緣故……她不曉得蒙田其實淡泊名利、且輕看王公, 雖視學問為最愛, 卻也抵不住世俗、將在不久後離開巴黎回老家訂婚。

瑪麗的專注,卻也沒在蒙田身上停留太久。畢竟她不太了解, 蒙田及其《隨筆集》在法國文學史、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相較而言,她對某個蒙田的後輩格外感興趣。

那就是弗朗西斯·培根。【注一】

當前英格蘭樞密院的國璽大臣,叫尼古拉斯·培根。咳咳,他的次子,就名弗朗西斯。

就是他應該沒錯!

只可惜, 這位未來的大哲學家,今年方滿三周歲。

瑪麗扼腕。史上有傳聞,培根因為姨夫威廉·塞西爾的打壓,終伊麗莎白時期都沒能出人頭地。換作比伊麗莎白年輕九歲的自己,想要提拔他,也還得等上一二十年。

算了,日後再說吧。

瑪麗揪著羽毛筆,轉而開始思索為第二屆英格蘭官方醫學交流會,她要準備哪些內容。

嗯,這一次早早籌備……假以時日,把這種體制普及整個不列顛?

瑪麗清楚,任何學科的發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無論何種科學成就,從其萌現到為人普遍接受,通常要拖延一段時間;若實際應用於人,則往往更加經歷漫長。好在,歷史有結論:“技術不是只在科學指導前提下才能提升,科學也並非僅受技術需求激勵才會進步”。

所以,她並不一定要在十六世紀建立起現代醫學知識體系(實際上也難於登天)。她可以像千年前德謨克利特創立原子論一般,只提供一點思考的框架,讓後來者用實證方法去漸漸完善。

攝政王的任務,主要是負責場地和資金支持;還有,適時同他們溝通,聊聊她那些最便於推廣、實施的“先進設想”,啟發思維,或是直接找人去做試驗證實。

譬如,她觀察發現,當代醫師聽診,都得把耳朵貼到病患的胸部去——那麽胖子咋辦?稍微豐滿的婦女們也很害羞吧?她倒記得,好像在十九世紀初,雷奈克發現木杆傳音原理,才造出原始聽診器。然而,這個原理本不復雜,器材要求也低,她完全可以督促醫師們“提早”實踐。

這個剛好可以在第二次交流會上開始推廣,不錯不錯。

還有別的麽?

瑪麗挖空心思,搜腸刮肚,盡力回憶。對,有個叫哈維的英國人,解釋了血液循環的原理,曾被譽為“自蓋侖(2世紀時研究心臟和血液功能的名醫)以來,醫學史上最偉大的事件”。問題是,這個人的主要理論發表,得到十七世紀初,她怕等不到了。所以,她最好,幹脆,自己先提出“猜想”,並鼓勵眾醫師:動物試驗,以及……屍體解剖。

哦,盡管1537年教皇克萊門特七世開始態度松動,考慮實際情況,允許將屍體解剖用於教學,此年代的人,大部分對解剖屍體頗為顧忌。這時候,攝政王官方表示支持“實證主義”,多多少少會有些幫助吧。

從“腐爛的屍體”,瑪麗又聯想到微生物。哦,這個年代還缺乏觀測工具。可是——瑪麗不禁哀怨:達·芬奇這種機械天才,逝世都好多年了;而顯微鏡發明史上,最有名的兩位虎克,磨鏡大師列文虎克和羅伯特·虎克,恐怕還沒出生?

什麽光學什麽折射,她倒還記得點皮毛。問題在於,制造顯微鏡,哪怕她能畫個大概圖紙,也需要高手來磨鏡片調光圈啊!

所以,這是對工匠的莫大考驗!

蘇格蘭的玻璃技術,落後到本國女王不想說話……而英格蘭,自從1560年起,總算能造接近威尼斯水準的玻璃了。不過,瑪麗覺得,在她掌握的資源裏,目前當屬法國貨最穩定、最靠譜。

說起來,玻璃工業真是很重要,絕對值得花大力氣發展。二氧化矽之穩定,完全是科學界的福音(聽說拉瓦錫的燒杯數以萬計),無論生物、化學系都能派上大用場。還有,就是,開辟新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