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八寶妝(完)(第3/4頁)

“你是說,有可能那二人沒死,還做了幫兇,可他現在想保他們,所以說他們早就死了?”

“不排除這個可能。”薄若幽將供詞遞還回去,“昨夜他招供之時,我便想問那二人墳冢在何處了,卻不想今日是這個結果。”

吳襄又去看證供,正沉思之時,胡長清氣喘籲籲的跑到了內堂之外,“捕頭,縣主,可是兇手找到了?”

胡長清昨夜未至,還是今日才知百鳥園的案子破了,吳襄將手中證供給胡長清看,又對薄若幽道:“你說的這個的確存疑,稍後我會再去審他。”

薄若幽應下,胡長清看完證供,一臉的不可置信,“天,十多年了,他竟然為了給師父師母報仇活著,他不信官府,否則,也不至於到這個地步。”

吳襄道:“不稀奇,他當年是災民,小小年紀便沒了父母,後來被趙班主夫婦收養,趙班主夫婦二人對他而言便如同養父母一般,他是個知恩圖報的。”

胡長清想了片刻,“時間會淡化仇恨,且一個人總是記著報仇是很苦的,他這些年始終不改其志,也足見心性堅韌,難怪犯案之時能和與官府鬥智鬥勇。”

吳襄活動了一番酸痛的脖頸,“無論怎樣說,這案子算破了,只是還牽扯出一樁陳年舊案,接下來也有的忙,待過了堂才是真的松快。”

他忙著去找文吏們統總證供,也不多與薄若幽二人攀談,沒多時便往值房去,薄若幽便與胡長清一道告辭離開衙門。

剛走出衙門,卻見衙門前的長街上四五個孩童正團團念著童謠玩鬧。

“……打鐵三,三兩銀子換布衫。”

“打鐵四,四口花針好挑刺。”

“打鐵五,五個粽子過端午……”①

童謠聲從遠處傳來,薄若幽聽了片刻才分辨出詞句來,童聲稚氣,卻又歡喜雀躍,令人聽之便覺朝氣盎然,她腳下微頓,淺笑著尋聲望去,身邊胡長清也跟著停了下來。

很快,胡長清道:“是‘打鐵歌’,我記得我年少之時,這首童謠在京中廣泛流傳過一陣子,可因當時歌謠中有個字犯了一位親王的名字忌諱,漸漸便不許京中人念這歌謠了,如今不知怎麽又流傳起來了。”

胡長清也不才過雙十之齡,他少年之時,也便是薄若幽還在京城之時,只是她如今記不清舊事,對這歌謠自然也無印象,她轉而問,“胡仵作本就是京城人士?”

胡長清頷首,“是,世代在京城,幼時家道中落,不得考取功名,後來陰差陽錯才開始做仵作。”

薄若幽聽吳襄說起過胡長清的出身,點了點頭未再多言,二人辭別,薄若幽上了馬車之時,那歌謠聲仍在繼續。

她令周良往武昭侯府去,雖不知衙門是否已將案子報給了霍危樓,可她還是想自己走一趟,馬車徐徐而行,薄若幽腦海中卻回響著那首童謠,怪道被孩童們傳開,實在是詞意直白,又朗朗上口,待到了侯府前,薄若幽才心思一定入了府門。

侍從去通稟,薄若幽到書房之時,卻聽見裏面有說話聲,她進了門,便見霍輕鴻和明歸瀾皆在,她與二人福了福身見禮,明歸瀾笑道:“薄姑娘如今貴為縣主,還請海涵歸瀾不能見禮。”

薄若幽不顧他這打趣,先將看到的供詞告訴霍危樓,霍輕鴻在旁嘖嘖有聲,與明歸瀾道:“他二人當真是同道中人——”

明歸瀾失笑,待薄若幽說完方才問:“聽說還牽扯出一樁十多年前的舊案?”

薄若幽應是,這時,她一下想到了親眼見過明歸瀾被綁架的案子卷宗,略一沉吟,薄若幽直言道:“此番翻找那樁舊案卷宗之時,我曾見過明公子當年被綁架案子的卷宗。”

明歸瀾眸露意外,“那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是建和十七年的事。”薄若幽記得十分清楚,“與此番引出的舊案乃是同一年。”

明歸瀾瞳底暗了暗,“是啊,十四年了,當年出事之後,父親也不願放棄,可後來查無所蹤,便只好不了了之,如今已是樁懸案。”

霍輕鴻道:“當年是否官府不盡心?這個戲班的舊案,不就是因為當年的官差瀆職?”

明歸瀾搖頭,“那時候的府衙的確松散無為,可我父親當年托了許多人給府衙施壓,他們被迫用了些人力物力去找,也不曾找到任何線索。”

霍輕鴻看了一眼明歸瀾的腿,“那人害了你一輩子,若是有機會將人找出來,必定當嚴懲不貸。”

明歸瀾倒是滿面豁然,“這麽多年過去了……”

霍輕鴻卻是個執拗的性子,“莫要放棄期望,趙家班這案子,是過了十多年才被揭出,照樣懲治了當年兇手。”

兩樁案子雖是發生在同一年,卻大不一樣,趙榆知曉兇手是誰,明歸瀾卻未看見兇手樣貌,他笑著搖了搖頭,顯然是當真被磋磨的不報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