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宵月陰歷十四(第2/3頁)

“我是地位不凡的石頭,然而卻得一輩子、永生永世為別的石頭墊底,教人情何以堪!”

然後哭了一整晚。

弁慶想,既然石頭這麽不情願,就用別的石頭當台子吧,便踏住笠石,把它擡起來搬到現在的台石那裏擺上去。

笠石上的凹洞,就是弁慶的腳印。

一開始被擺放笠石的石頭被取名叫“泣石”,現在依然淌著淚般的水滴,站在續石旁邊。

十二

石神山的邊坡,綾部村小字砂子澤,有塊叫姥子石的巖石。

在過去,石神山是禁止女人上山的。

有一次,一名巫女造訪此地,想要進入石神山。村裏的人都制止她,但她不聽勸,說:

“我是訪神之人,因此即使這座山禁止女人入內,也於我無妨。”

巫女不理會村人制止,騎著牛,上石神山去了。

瞬間,天色驟然昏暗,突然興起狂風暴雨。

巫女和牛只一眨眼就被風刮走,高高在天空盤旋,不久後落下,化成了姥子石。

姥子石旁邊,也有叫作牛石的石頭。

十四

綾織村的駒形神社境內,有塊叫作龍石的巖石。

高約四尺,是褐色的天然巖石。

從前,村人從某處把這塊石頭拖了過來。應該是預備用於某些用途。然而前面拖得很順利,到了此地,石頭卻一動也不動了。不管是用推的還是用拉的,石頭都紋絲不動。從此以後,石頭就一直留在那裏。

到這裏都還只是一塊古怪的石頭,但有一次,一名博學的旅人經過,聽到這件事,說務必要看看。村人帶他去看,博學之士斷言:

“這是所謂的龍石。”

然後詳細指出何處是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頭、胴體,將原本單純的石頭說成了一塊龍形的石頭。被這麽一說,確實看起來就是條龍,村人也認為他說的沒錯,從此以後,便稱它為龍石了。

從前。

橋野的太田林住著一對母子。

母親早已年過六旬,都沒辦法工作,因此靠兒子一個人勉強奉養。然而這個兒子被征召去大阪參戰了。

村子裏的人想,老太婆唯一的依靠走了,孤苦無依,生活一定陷入困難。賺錢的人不在了,應該連吃飯都成問題。村裏的人很擔心,偶爾會去拜訪照料。

然而不管經過多久,糧食都沒有吃盡的樣子。就算家中有再多的存糧,這未免也太古怪了。有一次,覺得奇怪的村人前去探望。

那人悄悄探頭一看——

發現老太婆居然挖掘屋內的夯土地,正在吃土。

那塊土地現在也叫作“婆喰地”,這就是它的由來。

一百三十一

遠野近郊有非常多大宅的遺跡,有著金雞、漆萬杯等不可思議的寶物傳說。光是土淵一村就有許多。

小字角城的角城館、下栃內的八幡澤館等,都流傳著挖掘松樹根而找到壺、放出去的馬馬蹄沾上朱漆回來等的傳說。

傳說小字琴畑深處的富人屋一區,長著一棵五葉的溲疏,樹底下埋藏著寶物。

小字山口的梵字澤館據說也埋藏著寶物,但不知道確切的位置。不過堺木的乙藏爺逝世前不久曾說:

“只有我知道寶物埋在哪裏。我已經不久於人世了,想把這個秘密告訴可信任的人。”

但乙藏還來不及告訴任何人就過世了。

一百三十

上鄉村大字佐比內有一座山丘叫太田館。

顧名思義,那裏以前有一幢大宅。傳說中,過去住著一位叫石田宗晴的諸侯,但遭人從氣仙攻打而滅亡。

館即將被攻陷的前一刻,館主跨上白馬,跳入山丘下一處叫丸井戶的沼澤自盡了。當時館主的護手套上別著一個千手觀音,那觀音像也一同沉沒,因此一直沉在沼澤底部。

日俄戰爭爆發之際,這名諸侯的後裔太田初吉也被征兵了。出征前,他向神佛祈求平安歸來,巫女傳達神諭說:

“丸井戶一帶以前是沼澤,沼澤底部埋藏著觀音和大黑天。挖掘沼澤遺跡,取出它們,再上戰場吧。”

因此太田借助村人之力,挖掘了沼澤的遺跡。

結果沒有找到大黑天,但成功挖出了觀音像。

沼澤裏埋藏著非常小的觀音像,只有約八分(譯注:分為長度單位,一分約為零點三厘米)高。

據說它就是現在澤口觀音堂的本尊。

一百三十二

傳說上鄉村大字佐比內的笹久保這個地方,以前住著一位女富翁。

笹久保一帶有一處叫稻荷淵的深潭,旁邊有塊叫作“狩戶石”(譯注:原文作“かると石”[karuto-ishi],無漢字)的大石頭,據說這塊石頭是從前那名女富翁家的石臼上,用來壓著固定的石頭。

三十六

上鄉村小字細越一帶,好像有一座森林叫作“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