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第十二章(第2/2頁)

翻過了被譽為窮高極微之論的《擊壤稿》,徐寶藻又找到一摞疊放在竹屜的文稿,相比《擊壤稿》的字跡寫意,這些文稿筆劄的運筆極為中正平和,徐寶藻起初看得直皺眉頭,久而久之,愈發聚精會神,呢喃道:“的確如白蓮先生開篇所言,養其蒙使正者,聖人之功也。此書成稿,必然功在千秋。立言立功立德,不在話下!世人只把白蓮先生視為道教真人,卻不曾看透白蓮先生‘粹然大儒’的內裏。”

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的徐鳳年睜眼笑道:“你手上是那部寫了一半的《蒙正》吧,粹然大儒之說,相信白煜聽到之後一定會很開心,屬於他所謂的‘說話會心處’了。”

徐寶藻沒好氣道:“說得自己好像跟白蓮先生很熟一樣,天底下怎麽會有你這樣臉皮厚如城墻的家夥。”

徐鳳年沒有跟她拌嘴。

白煜在北莽覆滅已成定局的大好形勢下,沒有像正副經略使李功德和宋洞明那樣入京為官,而是直接返回龍虎山潛心學問,期間先後拒絕了離陽禮部、中書省和新帝趙鑄本人的三次邀請,然後去往地肺山與結茅修道的趙凝神作伴。這在北涼眾多文臣之中實屬異類,功勛武將如燕文鸞、陳雲垂等老一輩,徹底卸甲歸田並不奇怪,畢竟這些老人從來就對離陽趙室沒有半點好感,用燕文鸞的話說就是老子跟趙家的狗腿子尿不到一壺去。可對白煜這些滿腹韜略的讀書人而言,正是他們一展身手實現抱負的時刻,白煜的辭官退隱,就顯得十分突兀。

如今龍虎山式微,趙凝神年紀太輕,短期之內注定是獨木難支巨廈的困局,照理說白煜應該順勢進入廟堂為天師府出聲才對,以白煜在北涼道擔任從二品涼州刺史的顯赫高位,加上離陽新朝有意無意遵循“北涼文武入京述職,一律加官進爵,至少半階,多則兩三階”的不成文規矩,白煜最少都能撈取一個六部尚書,要不然就是中書門下兩省擔任副手,打熬幾年,肯定還能受封加銜為六殿大學士之一。

對此徐鳳年也想不明白,同樣是北涼高品文官,徐北枳不願就仕於離陽很好理解,白煜百般推辭,甚至最後連皇帝的親自邀請都婉言拒絕,這可就不是什麽待價而沽了,徐鳳年實在找不到合理的解釋。

原經略使李功德領銜北涼文官赴京,副經略使陸東疆,幽州刺史黃巖,陵州刺史常遂,金縷制造局王綠亭在內總計十六人。

原副節度使楊慎杏領銜北涼武將入京,流州將軍寇江淮,曹嵬,郁鸞刀,李陌藩、曹小蛟、洪新甲等,總計二十一人。

仿佛一夜之間,離陽朝堂之上就出現了西北涼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