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浮黎劫 第四十二章 一朝忽驚世界殊(第5/10頁)

昆侖山玉虛宮浮黎井中,忽然浮上一物,似星有芒,六角生光,照徹昆侖,此乃龍漢始劫,元始靈寶,名“浮黎劫”。浮黎劫三光柔柔,生意盎然,似水如雲,汩汩流下,遮住昆侖三十六峰,無邊青雷奔入浮黎光雲,無聲而消,余波微微震蕩,昆侖山山根分崩離析,散為十洲三島,漂流入海。

元始天尊大袖麻衣,飄飄飛至;牛鳴哞哞,玄都大法師牽老子青牛從空而下;接引道人、準提道人垂眉低首,靜靜立在教主身後七丈之處。

“師弟,你這又是何必?”青冥之外,老子低嘆。

鹿台火勢沖天,受辛仰天不絕頌禱,須發俱焦,妲己持避火訣相護,心底忽有一縷清音響起,“小玄,小玄,你要隨他殉葬麽,快隨姑姑歸家!”妲己一怔,隨即看向受辛,見受辛神情哀切,禱聲愈急。緩緩搖頭,“姑姑,是你送我入此紅塵,現在你叫我回家,可是我已經回不去啦!”

“果真不回?”

“不回。”

陰雲翻湧,訶利帝母花冠瓔珞,九子環繞,於隱隱雷光中無聲而嘆,“癡兒!”在雲中看那鹿台大火,台下千萬百姓伏地叩首,血淚交流。

受辛頌聲急切,厲聲長呼:“赫赫成湯,降自長空,奄有四海,萬邦來服。皇皇上蒼,果忍見你血脈一旦絕於今日耶!”九天之上,忽有威嚴巨音縹緲降下,“天數前定,汝小子受,命當絕於今日,念汝哀悔至誠,朝歌一城人民與天乙血脈,可不與爾偕亡。”

訶利帝母聞聲一愕,目中火焰噴出數尺之遠,仿佛恨意難抑。

只見黑漆漆的天幕中央,突然出現一個巨大的黑色漩渦,徑過有數千裏寬闊,低低向朝歌城壓下,如黑曜之鏡,將朝歌一城俱映入漩渦之中。

漩渦中忽然射下一道黃金色的光柱,落在鹿台之上,受辛身軀微微一震之間,已化為幢幢虛影,張口低呼,已是發不出聲息。妲己、素素急探臂來抓受辛,四條手臂一穿而過,再看時,淡淡光影一閃而消,光柱倏然向上收回。妲己、素素撲倒在地,眼中血出,已是哭不出聲音。

郊原之上,數百萬周師俱駭然仰首而觀看那黑鏡中城市樓台,四周圍厲嘯漸起,朝歌城忽地整個兒晃動起來,在巨大的轟鳴聲中拔地而起,投入那無底深黑漩渦,星天顫抖,虛空分崩,而大地一直沉落下去。

訶利帝母浩然長嘆,轉身離去。

天地蒙鴻,星鬥失位,教主看了看身周四位聖人,神色漠然,將混沌鞭收入掌中,忽而探手在極虛無中輕輕一撥,隨即向虛空中一步踏入,身形不見。

元始天尊搖頭輕嘆,也欲伸臂,將三界六合,四海九州復其原位,準提道人忽道:“善哉!通天道兄適才一舉已絕世間億萬萬生靈,道兄若欲返歸本來世界,恐將再絕億萬萬生靈。”老子垂眉嘆道:“也是三界大勢,劫運使然,目下且順其自然罷。”元始長眉微微揚起,垂下手臂,笑道:“道兄說的是。”老子乘牛,與玄都大法師先回大羅,元始天尊與接引道人、準提道人作別而歸,接引道人先回了極樂,準提道人卻不忙回,持了七寶妙樹,踏雲步慢慢向西而來,在空中看天下光景,一路點頭嘆息。

八荒六合,動搖三界的狂烈振動漸漸平息,四海怒潮轟然倒卷而回,九幽深處,一輪熾盛烈日緩緩閉合,燭龍深深吸氣,刺骨陰寒呼嘯向北,北俱蘆洲登時大雪散漫,浩浩盈空,遍地熾熱熔巖上頃刻白汽騰騰,沖上千裏高空,片刻之後,北洲千萬裏大地,俱成冰漠,燭龍闔上頂上立目,復又沉入深深長眠。

郊原牧野,諸侯萬軍驚魂甫定,策馬趕上來看時,見朝歌城已然陸沉海底,眼前唯見黑海滔滔,翻起道道白浪,潮音澎湃,無涯無際,子牙、武王與諸將眾門人都呆呆立在當地,半晌說不出話來。

數百萬眾軍在海岸邊定定看了半日,沒奈何,只得就地紮營起火,八百諸侯紛紛繞繞,齊聚大帳議事,商雖克定,家國竟已難回,子牙命眾門人往四方探看天變災情,再作區處。

準提道人持樹踏雲西來,行了有數百萬裏,忽有一股陰煞怨氣沖上足底。道人往下看時,乃是一座大山,雄奇峻峭,煞是清秀,高三千裏,山勢綿延十余萬裏,靈根深重。道人落下雲頭,向前來看時,見正當頂上,有一塊大石,寶光瑩潤,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圍圓,上有九竅八孔,孔竅內一股怨氣盤繞不散,陰煞甚盛,其中又有縷縷陽氣混雜,道人一見此山此石,已知根由:“善哉!可嘆你身罹劫數,元靈雖離,怨憤難消。”又見山下數萬裏海底,按四極方位,立著四根數千丈粗細的鐵青色大柱,鐵柱上伸出四根粗達百丈的鐵鏈,撐著中央數千裏大小一頭白毛巨猿,巨猿四肢被鐵鏈緊緊縛住,仰天閉目,身軀微微顫動,全身八萬四千毛孔中有無數細小明藍火焰鉆進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