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最後的通牒(第2/3頁)

將一眾護在將軍府的賓客都送走,又安排常茹菲奉旨入宮商量可有辦法利用小寶給皇帝驅蠱後,她打算先睡一覺。

就是那朱宏文,怎麽都不肯走。

“你跟慶南世子妃一道入宮吧。皇上這會兒應該挺想見你。”

“我不……我就留這兒。您應該也要入宮復命吧?到時候,我與您一塊去。”

常茹菲就笑:“這孩子信你,你就暫時留他在身邊吧。”

……

官兵和禁軍們忙著清剿京中余孽,整個京城上下到這會兒才傳開這短短一個白天究竟發生了多少事。

官兵直接去抄了廖家,然而很遺憾,並未如前世一般從廖家抄出個百萬銀來。

廖家近年都在變賣產業,顯然早就做了今日這一步的打算。所有的錢財,早就被轉移了……

榮安只小憩了兩刻鐘,宮中便來了口諭傳她入宮。

如她預判,還有更大的硬仗在後邊。

朱永昊的人和遼江布置在京外之人,壓根就沒離開。城門一關,他們如鬣狗般的鼻子便嗅到了另一種契機。

所以足足幾個時辰過去,他們都按兵不動,只等京中分出了勝負。

而朱永寧一敗,他們更是吸收了朱永寧早先安排在城外牽制遼江軍的那部分兵力。

此刻,正是他們坐收漁翁之利之時。

消息說,朱永昊已經重振雄風,索性在城外安營紮寨。

他遞來了一封信。

算是分析了此刻現狀:

兵力現狀方面:京中充其量就只正規兵四萬,可他的兵力卻有八萬。結論是懸殊。

兵力補給方面:京中能等來的暫時只可能是京畿衛所,然京畿調兵,一來一回就要好幾日不說,幾大衛所在早先支援慶南時便多是調走了一半兵力。此刻即便整合了送上門,也只夠他們的八萬人練手。而他們,在遼江解決完燕安軍後,還將得到遼江軍的補充。結論還是懸殊。

物資方面:京城被圍,內外城總計百萬人。就糧食這一塊,也支撐不了幾日。數百萬人被圍孤城,耗都能耗死他們!

綜上之後,更不提皇帝眼下壓根就沒有適合的繼承人。

所以就只一個辦法:

開城門,放他入城。

重新立他朱永昊為太子。他在朝中和京中各方面都有基礎,他也有足夠的能力平定眼下亂局。如此,他可以保證皇帝依舊是眾口皆碑的“明君”,大周依舊繁榮平穩,遼江那裏他負責打發,韃子的事他也會處理。

既避免戰亂,又為朝廷最大程度解決了問題,國庫還不用吃緊。百姓不用受苦,兵力保持完整,化幹戈為玉帛,一箭多雕。

但若反之,戰亂動蕩,民不聊生,歸根究底,都是現皇帝的鍋。

而就憑朱永興,壓根連成為他對手的資格都沒有。因為他的人已經守株待兔等在了城外。只要朱永興出現,就將落在他手中。

若皇帝執意讓朱宏文登基,那麽他就讓皇帝徹底淪為千載萬代的笑話!到頭來,這天下還是他的。但到那時,上了史書的現皇帝就不那麽美好了,“明君”不復,只能是一切禍端的源頭,只能是無能的“昏君”!將成為萬惡之源,被人唾棄,連列祖列宗那兒都沒法交代……

這一正一反,懸殊過大,望皇帝深思,內閣多多考量。

朱永昊足足五頁的這封信的最後做了表態:只要他能上位,一定以最大能力保全皇室和朝廷顏面,最大程度保全此刻朝廷構成,會盡量保護眼下絕大部分達官貴人的利益。

他勸皇帝:退一步,才是保全體面和利益的最好辦法……

皇帝聽趙閣老將這封信讀來,當場就吐了口血。

這個逆子,竟然將他迫到這個地步!

“不能讓!”趙閣老第一個反對。他的仇還沒報完。朱永昊要上位,與女婿素來不對付的他,頭一個要清理的怕就是女兒,外孫,還有趙家。

“不能讓步!”陶老也反對。反賊倒行逆施,最終卻得了正途正道,丟的是朝廷的顏面,折的是他們的脊梁。錚錚鐵骨做不到,也得站著死,才是不愧於先祖。

“不讓!”另幾位往常在議政時總吵得不可開交的閣老此刻也是出奇一致的口吻。今日這麽困難的局面都給扳回來了,最大的功勛便在於團結一致抗外之心。此刻誰應了,才是真正的反賊!

“不讓!”武將們多有血性,朝中猛將都在各大塞地拋頭顱灑熱血,抗賊殺敵。沒道理在京城過得安逸的他們反倒畏首畏尾,不戰而退。以少戰多的例子不是沒有,誰說就一定會輸?

“確實不可讓!”殿中,今日立了大功的女眷們也都在場。不管是貴妃,榮安,還是常家老太太等人,全都一樣口徑。瘋了嗎?她們都和朱永昊深仇大恨,這位要是登基,她們和家人都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