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啞舍”又完結一本!撒花~~

這回不同於“啞舍”的正篇,我寫了一本“啞舍”的前傳,被命名為“零”。嗯,挺好的,符合我要書名整齊的強迫症……

不過說到整齊,我本來想一本寫完“啞舍”的前傳的,結果……果然低估了我自己的寫作熱情……挖坑什麽的,一挖起來就停不下來了……

所以《啞舍·零》不止一本哦……接下來是漢朝卷,而漢朝卷的卷名我還沒想好,暫時空著吧。

看完《啞舍·零》的各位,應該都知道這篇前傳講的就是老板之前的故事了吧,對於這一段故事好奇的同學們,希望你們喜歡。

我雖然寫得開心,但過程真的非常痛苦……

這還是我首次嘗試“啞舍”通篇十二個故事連續性地在一個時間軸上進行。雖然大長篇幾十萬字的故事我也寫過好多個了,可“啞舍”這個故事本身就與其他故事不同,畢竟是在真實歷史上構架的。

所以我在寫的時候,查了許多資料,考慮了許多方面。

舉例來說,其實我最開始寫“啞舍”正篇第一章魚紋鏡的時候,根本沒有想把對話寫成古文。因為生澀的古文會不利於流暢閱讀,但還是接受了當時編輯的建議,把“你”、“我”等稱呼改成“汝”、“吾”“雖然有了點古風的意味,但行文上卻有些不倫不類。

因此在《啞舍·零》裏,我盡量避免了這種稱呼,只有語境符合才會使用。而為了行文流暢,大家就當古人對話的時候就是如此吧,否則就真不能寫了……

還有成語問題,我幾乎在用一個詞之後,只要想起來,就會查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源,

在秦朝的語境下是否已經出現。如果沒有出現,就努力替換成其他已經出現過的詞語。但後來發現這樣簡直太過於約束,如果大家如此通篇看下來的話,肯定會以為我全篇都是錯字。

例如“夥伴”一詞,古代軍人以十人為火,共灶炊食,故稱同火時為火伴,所以只能用“火伴”。哦,如果再細研究的話,這個詞在元魏時才出現,秦朝時根本沒有。

不光詞語,物品也是如此。

但我最後還是釋然了,我寫的是小說,並不是教科書,也不是歷史書。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我的故事好看,文筆流暢舒服。所以大家若是在文中看到什麽不該在秦時出現的詞語和物品,請多多諒解。

說起查資料,我順便就嘮叨一些這回的收獲,史書裏面自相矛盾的地方非常多。

例如魏王假,《史記》上說他沒有死。但《資治通鑒》上卻寫的他是被殺的。這一點就令我非常糾結。

也許有人會問了,這個人死不死又有什麽關系,畢竟不管他是不是當時被殺,對於現在來說,他也已經死了。

可是這個涉及到很多問題。例如之前秦滅的韓國、趙國,甚至之後的燕國、齊國、楚國,這五國的國君,全部都是滅國之後被俘虜的。沒有一個人被殺,那麽為何魏王假語焉不詳甚至史料都互相有矛盾昵?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資治通鑒》;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回國二五年),王賁伐魏,引河溝以灌大梁。三月,城壞。魏王假降,殺之,遂滅魏。】,

魏王假到底是降了還是被殺了,這是一個問題。也可能是因為《史記》上沒有記錄他被受封在哪裏,所以司馬光也就腦洞大開,直接寫了“殺之”。

另外,上述《資治通鑒》的這一切之中,“三月”這個翻譯,有的資料上說是水淹大梁城三個月。這在理論上應該是不可能的,從《資治通鑒》的通篇行文來看,這只代表著是三月份而已,按照農歷的計算方式,正好是春汛的時間。

否則隨便舉個例子:【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酬。】

酬是指飲酒,古指國有喜慶,特賜臣民聚會飲酒。那麽按照前面的翻譯方法,那就是君王賜大家飲酒五個月……這科學嗎?

不過貌似也不能怪司馬光巨巨,關於項燕之死,在《史記》中就有兩種不同說法——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二十三年,秦復召王翦,疆起之,便將擊刑。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