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第2/3頁)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喏,項燕到底是被俘還是被殺,還是俘虜了之後自殺……史書真是比較難解的一個謎啊。

除了人物是怎麽死的,同樣記載相悖的問題也有很多,我再舉一個例子。

史記上說俘虜燕王喜和破齊也有李信參與,但《資治通鑒》上這兩段軍事戰役跟李信沒啥關系,只說他參與了最開始的伐燕。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資治通鑒》:始皇帝下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二二二年)大興兵,使王賁攻遼東,虜燕王喜。

始皇帝下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二二一年)王賁自燕南攻卉,猝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誘齊王,約封以五百裏之地。齊王遂降,秦遷之共,處之松柏之間,餓而死。

齊人怨王建不早與諸侯合從,聽奸人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日:“松耶,柏林,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

沒錯,這段歷史,在史書上,也就是短短的幾段話,甚至就是一句話而已。但《資治通鑒》上所書的這段歷史,李信的名字壓根就沒出現過。

這裏其實就能看出端倪了,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也許認為李信打了敗仗,就不會被秦王所重用。但從我所查到的各種史料的字裏行間來判斷,秦王政是絕對不會如此的。

連承認自己是問客的鄭國,秦王都能重用他,更何況是領兵的將軍昵。一將難求,勝敗乃兵家常事。

以李信的這個例子,其實就可以反證前面的魏王假應該是被俘虜了,只是為何最後沒有被秦王安置郡縣,那就有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意外了。

所以史書真的是不斷再加工的產物。歷史是勝利者所書寫的,這個說法我是一直堅信的哦。

順便說下鹹陽城墻的考據。

鹹陽是真的沒有城墻的,《史記·滑稽列傳》中胡亥的某件軼事裏所提到的“欲漆其城”,恐怕是指的長城或者宮殿的墻壁。

劉邦進攻關中之時,也是讓武關的秦將反水,在進入關中之後,也並沒有大規模的攻城戰記錄,只有平原遭遇戰。喏,具體情況若是設定允許,我會在下一本《啞舍·零》裏面寫到的。

除了《史記》和《資治通鑒》這兩部史書外,我還查過各種各樣的資料。例如寫到黃河的水文資料時,所查的《水經注》。必須要吐槽古代時黃河不叫黃河,就是叫“河”,

長江也不叫長江,而是就叫“江”。寫得我這個別扭啊……

還有為了寫老板煉丹,我讀了《大洞煉真寶經妙訣》《石藥爾雅》《丹方鑒源》《魏伯陽七返丹砂決》《太上衛靈神化九轉丹砂法》《神仙煉丹點鑄三元寶照法》……感覺越看越入迷是怎麽回事,哈哈!其實還挺好玩的,寫的都是許多稀奇古怪的配方,還有詳細的煉丹手法……當然,感覺實際做出來就是做毒藥……

話說我査資料的時候還查到一個有趣的事實。

【《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這裏說說“車同軌”。本來我以為所謂的車同軌,也就是修建了馳道,車輪的間距有規定的距離,不能超標而已。

結果,所謂的馳道其實就是軌道,木材鋪設的鐵路。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都震驚了?鐵路哦……而且還發現了遺址。就在河南南陽的山區裏,最近幾年發現的。

“經碳14測定,這段軌道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遺留。原理和現代鐵路無異,還是復線,不是用蒸汽機車牽引,而是用馬力拉動。專家們都驚嘆2200年以前我國古代竟然已經有如此先進的交通設施。這將是比兵馬俑更驚人的大發現。”

“現在鐵路不是鐵鑄造的,而是軋制的鋼軌。秦始皇的‘軌路’當然也不是鐵鑄造的,而用木材鋪設。作軌道的木材質地堅硬,經過防腐處理,至今尚完好。不過枕木已經腐朽不堪,顯然沒有經過防腐處理,材質也不如軌道堅硬,但還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樣來。”

“由於使用軌道,摩擦力大大減小,所以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貨物。專家認為這是種最最節省的使用馬力的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效率極高的方法。公認的速度至少應該一天一夜六百公裏,有的人認為七百公裏。這是比八百裏加急還高接近一倍的速度。無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龐大的帝國,並且經常動輒幾十萬人的大規模行動,而且還一年年地經常往外面跑。東巡無數次,看史書上記載的時間就能計算出他出巡一個來回的速度相當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