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星之彩 The Colour out of Space(第3/13頁)

第二天——所有的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1982年6月——那幾位教授再次興致勃勃地出發了。他們途徑阿米的住所時,告訴了阿米那塊樣本所發生的怪事——石塊樣本放在玻璃燒杯之後,便完全消失了,就連燒杯也一起不見了,這幾位學識淵博的教授們還說這塊怪異的石頭與矽元素有著吸引力。在井然有序的實驗室裏,樣本石塊所發生的反應令人難以置信,把它置於木炭上加熱時,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從中釋放出任何氣體;置於硼砂珠中又是完全呈陰性;很快又證明它在任何溫度下都不會揮發,包括氧氫吹管中的高溫;將其置於鐵砧,則會表現出極高的延展性,並會在黑暗中發出明顯的光亮。但在整個過程中始終沒有冷卻下來,這份樣本很快讓整個大學陷入了興奮之中;而且,加熱後放在分光鏡下,呈現出了很多不同於已知正常光譜上的顏色。大家激動地談論著所發現的新元素、奇怪的光學反應,以及科學家們面對未知事物感到困惑時常說的那些內容。

盡管它非常熱,實驗者還是將它置於坩堝內用各種試劑對其進行試驗。水對它未產生任何作用,鹽酸也是一樣。硝酸甚至是王水與它作用時也僅是在表面嘶嘶作響、液體四濺,還是未能將其攻破。在回想這些事情時,阿米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當我提到一些常用溶劑的使用順序時,他還是回想到了。他們那時使用了氨水、氫氧化鈉、酒精、乙醚、氣味難聞的二氧化硫以及其他各種試劑;但是,盡管隨著時間的流逝,石塊質量逐漸變輕,溫度也略微有所降低,但不變的是,各種溶劑仍然無法將其攻克。毫無疑問,它屬於一種金屬。首先,它具有磁性;將其浸入到酸性液體之後,在鐵隕石上似乎留下了魏德曼花紋的模糊痕跡。在冷卻到一定程度後,就將該實驗轉移到玻璃燒杯中繼續進行加熱時,把所有的石塊碎屑全部放入其中。第二天早上,石塊樣本和燒杯都消失不見了,只有木架上一塊燒焦了的痕跡顯示出它們原本存放的位置。

這些都是專家們路過阿米家時告訴他的,而且這次他再次與教授們一道去看了那塊“星外來客”,這次他的妻子並沒有一同前往。此時,隕石明顯縮小了,即使是那些睿智的教授也無法質疑這一事實。逐漸縮小的石塊所處的褐色空地周圍都已經凹陷了;它前天還足足有七英尺長,如今只剩下不足五英尺了。石塊還在散發著熱量,教授們仔細觀察了它的表面,並用錘子和鑿子取下了另一塊更大的石塊。這次,他們鑿得很深,當他們將一小塊石頭取下時,發現石塊的中心與其他部分並非同一材質。

他們發現,似乎有一個巨大的彩色球體鑲嵌在石塊之中。球的顏色類似於某些奇特的隕石光譜的條紋,幾乎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他們只是通過類比才將其稱之為“顏色”。球體質地光滑,輕輕敲擊感覺似乎很脆,而且中間是空的。其中一名教授用錘子猛烈地敲打了一下,球體突然發出砰的一聲就碎裂開了,然而裏面並沒有噴出任何物質,球體被戳破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只在隕石中間留下一個約三英尺的球形空心,大家都認為隨著石塊外圍逐漸消失,還會有更多的小球被發現。

然而,這一猜測是白費心思的,他們試圖通過鉆孔的方式尋找其他球體,但卻毫無所獲。最後,教授們便再次帶著新鑿出的那塊樣本離開了;而這塊樣本和之前實驗室中那塊一樣令人不解——幾近可塑性、會散發熱量、具有磁性、能夠發出微光、在強酸性溶液中會微微冷卻、具有未知光譜、在空氣中會逐漸消失、遇到矽化合物時兩種物質最終會同時消失,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已知物質的特征;實驗的最後,大學的科學家們不得不被迫承認,他們無法確定隕石的屬性,只知道它並非地球之物,而是外太空的一塊碎片;它具有外太空的此般屬性,並遵循著外太空的規律。

那天晚上,當地下起了一場雷暴雨。第二天,當教授們再次趕到內厄姆家後,所見景象令他們非常失望。由於這塊石頭一直具有磁性,內厄姆又說它一直在持續地“吸引閃電”,因此它一定具有某種特殊的導電性能;一小時之內,閃電擊中前院的犁溝六次之多,而且暴雨結束後,古井旁只剩下了一個凹凸不平的坑窪,周圍陷落的泥土將其堵上了一半,除此之外,地上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挖掘沒有得到任何結果,科學家們證實石塊確實徹底消失了。一切行動都失敗過後,科學家們便只好回到實驗室再次對正在消失的、被小心翼翼包裹在鉛制容器裏的剩余碎片進行實驗。這塊碎片維持了一周的時間,直至它消失的最後,科學家們也並未獲得任何有價值的發現。碎片消失後,並未留下一點殘余物。霎時間,教授們都幾乎不敢確定他們是否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那來自深不可測的外太空的神秘殘余物;那個來自其他宇宙或是其他不同物質、力量與實質構成的領域所留下的怪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