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落幕(第3/4頁)

道路兩旁擠滿了民眾,他們拋灑花瓣,揮舞著彩帶,神情激動的向著拯救了聯盟、保衛了家園的勇士們不停歇的發出歡呼。

四匹白馬所拉的馬車在廣場西面、大議事堂台階下停住,戴弗斯穩步走上高台。

“陛下!”以庫諾戈拉塔、科爾內魯斯為首的元老們恭敬的行禮。

“辛苦了!”戴弗斯還禮之後,轉身面向廣場。

還未等他說話,台下已經歡聲如潮:

“戴弗斯國王萬勝!!!……”

“戴奧尼亞聯盟萬勝!!!……”

注:一、狄奧尼修斯。

歷史上,狄奧尼修斯死於公元前367年,他在一次希臘的詩歌比賽中獲得了頭獎,為了慶祝賽會的勝利,平時很少飲酒的他難得開懷暢飲,結果因飲酒過量患上了熱病,醫生給他開了一劑安神催眠的藥物。他服用後,就沉沉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因此也有“醫師下毒”一說。

他在征服了西西裏之後,曾經幾次對大希臘發動戰爭,先後有利吉姆被他征服,考倫尼亞、希伯尼安被毀城,克羅托內也被占領。他還唆使盧卡尼亞人進攻圖裏伊領地,結果被圖裏伊人擊退,但是圖裏伊率大軍反攻盧卡尼亞領地,結果全軍覆沒(這就是本文第二卷中所描述的事件,只是作著讓它提前了十幾年發生),最終實力大損的圖裏伊也向錫拉庫紮屈服。

狄奧尼修斯征服了大希臘之後,接著又將目光聚焦到了亞得裏亞海,他曾在亞得裏亞海東、西海岸建立了多個殖民城,企圖讓亞得裏亞海成為錫拉庫紮的內湖。在這些殖民城中,有我們所熟知的安科納,還有哈德利亞城(即威尼斯的前身)。

在錫拉庫紮最強盛的時候,其直接統治區就包括西西裏島大部分地區和意大利半島的南部,人口大約有220萬左右。在希臘本土,不少有識之士甚至把錫拉庫紮和波斯並列,認為它們是希臘的威脅。在幾次奧林匹亞運動會上,多次出現希臘民眾圍堵錫拉庫紮運動員營地,向其抗議、甚至發生沖突的場景。當然,這也跟狄奧尼修斯夥同雇傭兵打劫德爾斐聖所有關,雖然最終沒有成功。

在狄奧尼修斯後半生,他一直在與恢復實力的迦太基作戰,並且敗多勝少,這限制了錫拉庫紮的進一步擴張,為此狄奧尼修斯甚至將憎恨轉移到迦太基盟友羅馬身上。

公元前390年,意大利北部的高盧人大舉南下,進攻伊特魯裏亞人,在狄奧尼修斯的唆使下,他們擊敗羅馬援軍,繼續加速南下,越過台伯河,攻占了羅馬城,這成了羅馬歷史上最慘痛的回憶之一。可見狄奧尼修斯非常善於同異族人打交道,因此在本文中他煽動薩莫奈人與戴奧尼亞作對就不足為奇了。

狄奧尼修斯具有開創性的政治智慧。他將下轄的統治區根據各自地區情況的不同來實施不同的統治方式,後來羅馬的制度就與其十分相似;他細分兵種,並進行專業化的訓練,後來的馬其頓對此受益良多。

他本人在生活習慣上非常節制,並且嚴格限制其子女胡作非為,但對錫拉庫紮民眾的統治確實又很嚴苛,或許是因為他的恩師兼嶽父赫摩克拉泰斯被錫拉庫紮民主派欺騙並殺害,妻子也被暴民淩辱而死,他自己身負重傷,躲在死人堆裏才僥幸逃過一命……早年的這些悲慘遭遇,促使他心性大變了吧。

狄奧尼修斯是一位復雜的歷史人物,希望作著的描寫能夠肖似這位梟雄的十分之一,就心滿意足了。

二、狄昂。

被古羅馬著名史學家普魯塔克寫進《希臘羅馬名人傳》中的著名歷史人物,按照本書中的時間他的年紀應該還不到十歲,小狄奧尼修斯也還沒有出生,作著還是讓他倆強行在最後時刻露了一個面,因為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作為被狄奧尼修斯重點培養的錫拉庫紮下一代僭主的“宰相”,狄奧還曾經被送去雅典學習,柏拉圖是他的老師,兩人有深厚的友誼。可能是受雅典民主風氣的影響,他在盡心輔佐小狄奧尼修斯的同時,也希望這位年輕的僭主能夠更加民主、更加賢明,於是他請來了柏拉圖。

柏拉圖用“美德”來教育小狄奧尼修斯,希望能培養出一個“哲學王”。但沒過多久,小狄奧尼修斯厭倦了他倆,又因為旁人的蠱惑,於是請回了被貶到哈德利亞多年的菲利斯托斯。

老謀深算的菲利斯托斯一回來就明確指出:柏拉圖、狄昂的那一套不適用於錫拉庫紮。經過他的一番操作,還讓小狄奧尼修斯懷疑這兩人別有用心。

柏拉圖悻悻的返回雅典,狄昂也被逐出錫拉庫紮。結果幾年後,他率軍返回錫拉庫紮,推翻僭主統治。當新成立的議事會要民主推選將軍,他則認為:權力要集中才有效率,任何的城邦決議最好要有他的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