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馬西姆斯和康繆斯(第2/2頁)

他所提到的“布魯圖斯等人的教訓”指的是前幾年圖裏伊奴隸營地由羅馬人引發的兩次騷亂,之後就有戴奧尼亞元老提議:羅馬奴隸不服管束,又愛鬧事,圖裏伊是王國的中心,為了避免出現任何的任何的意外,破壞圖裏伊的穩定,應該將羅馬奴隸都遷出圖裏伊奴隸營地,分散轉移到遠離圖裏伊大區的其他城鎮奴隸營地裏。

由於普布利烏斯的強力阻撓,最終沒有被完全通過,留下了少部分沒有參與騷亂、平時比較安分的羅馬奴隸,普布利烏斯還專門派人來營地,再三警告留下的羅馬奴隸:在戴奧尼亞王國所有的奴隸營地中圖裏伊的營地是待遇最好、最容易立功的地方(因為圖裏伊是王國中心,監管的力度很強,營地管理人員一般不敢亂來,像一些偏遠地區的奴隸營地就差多了,比如薩丁尼亞,每個月都有死在礦場裏的奴隸,條件之惡劣可想而知),如果要想早日健健康康的獲得自由,最好在這裏安分守己!

“這幾天我們真的有在好好的幹!每一天打下的石頭比其他隊要多好幾塊啦!”康繆斯一邊賭咒發誓,一邊偷眼看著在食堂內來回巡邏的工頭,又恨恨的低聲說道:“如果他敢少報我們隊的成績,我就去向保民官揭發!”

圖裏伊的奴隸營地裏奴隸人數最多時高達幾萬人,現在也有將近萬人,為了更好的管理和安撫他們,也為了監督營地的官吏,營地內也有單獨的保民官。在幾年前的營地騷亂之後,還增加了保民官的人數,多是由奴隸出生的戴奧尼亞公民擔任。

“別多說了,趕緊吃完飯,上山幹活!”馬西姆斯提醒道。

他的話說完沒多久,果然就聽到工頭們在大聲的催促。

兩人狼吞虎咽地吃完早餐,甚至將落在餐桌上的面包屑也撿起來吃掉,若是在幾年前他們是根本不會這麽做的,艱難的環境改變了他們。

等他們急匆匆的走出食堂,又一大批奴隸急匆匆的列隊走進來,時間安排的如此緊湊,就是為了讓營地的幾千名奴隸能在短時間內吃完早餐,及時上工。

最後一批進食堂的總是女奴和孩子,她們的人數並不多,還不到千人,畢竟王國奴隸和私人奴隸不同,從事的大部分是重體力勞動,需要的主要是男奴,但在幾年前的那場西地中海戰爭中,戴奧尼亞抓到了不少攜家帶口的俘虜,這其中以羅馬人、拉丁人、腓尼基人居多。

按照《戴奧尼亞法律》中有關奴隸的規定,是不允許無人道的將奴隸家庭強行拆散,再分頭轉賣的。而且戴奧尼亞也不禁止王國所屬的男女奴隸結合,因為有家庭的奴隸自然更加安分、也更有上進心,有利於奴隸營地的穩定。

當然這些女奴不管是否已有家庭,也是不能不幹活的,擔任廚房幫工、縫補奴隸的衣服、協助采買食物、擔任奴隸營地裏商鋪的售賣員、甚至被外派去擔任臨時雇工等等……

由於營地裏男多女少,為了防止她們受到騷擾和侵犯,《奴隸法》中對此有嚴格規定,不管是男奴、還是營地的官吏和雇工,違法者必受嚴懲,所以這樣的惡劣行為在圖裏伊營地幾乎絕跡,也讓有家庭的男奴們能夠放心的留下家人、出外勞作。

在奴隸營地裏的中央,是一個簡陋的廣場,這塊被夯實的很平整的草地不但被用來集合點名奴隸和宣布一些通告,在休閑時還是奴隸們運動和比賽的場所。

廣場的側面樹立著幾塊黑色的大木板,上面用白筆寫著一些有關奴隸的公告,還有一些是營地發布的“需要雇工”的信息。作為公性奴隸,他們平時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建造和維修公共工程,比如神廟、橋梁、道路……以及公共礦場的采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