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4章 降倭

魏良臣是見過劄薩克圖的,上次在北京茶鋪外,因為“死韃子”三個字,良臣還被一個通曉漢話的建奴通事羞辱過。對方當時直接給良臣扣了一頂帽子——“破壞邊民友誼”。這個帽子和後世破壞團結有的一比,輕則查禁,重則刑罰。

當時,良臣一直以為,明朝人對建州女真應該是極惡憎惡,人人喊打的,但實際情況卻是,眼下的大明朝,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對建州女真的態度,持“友好”者占了大半。

這一來是建州已經歸服明朝,其在遼東乃是替大明守邊;二來則是明朝在遼東的最高指揮官李成梁對建州極力扶持,導致明朝對建州根本沒有防備之心。

直到薩爾滸大戰爆發前,明朝在遼東的文武官員向朝廷匯報建州情況時,也多是用“無事”、“恭順”等字眼進行奏報。實在是不得不報時,也不過用“小患”字眼。

這些根本不是實情的奏報,自然左右了朝廷對建州的政策,直接導致薩爾滸之戰時,盲目的兵部官員不顧楊鎬請緩兵,準備好之後再出征的奏請,傳發紅旗,逼迫大軍盡早進軍。

兵部官員顯然以為建州真是“小患”,大軍一出就能奏捷,這樣早日班師,就能省下不少糧餉。要不然大軍久駐在外,糧餉上面,兵部也好,戶部也好,必得極力籌措。這可是樁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另一方面,建州使團曾數次去北京入貢,每次都得到了明朝的隆重歡迎。在遼東,凡是李成梁奏請為建州封官,朝廷也是一律予以恩準。不少和建州打交道的官員和建州方面牽連極深,有些官員更是直接就是建州人出任。

而在通事這一塊,即翻譯外交使節上,幾乎充斥著與建州有關人員,這些人因為自身利益,哪怕知道日益壯大的建州對明朝已經具有威脅,卻隱瞞不報,甚至直接欺騙朝廷。

就拿去年高淮派駐在清原的馬市太監被建州人擒殺一事,地方奏報和遼東奏報都是指稱馬市太監暴虐,激起建州眾怒這才被殺,渾然不提建州此舉在律法上的不當之處,以及背後所體現的對朝廷的藐視。

高淮在遼十年,威風十年,一朝卻因建州事而失勢,由此可見,這建州,乃是摸不得的。

大局如此,良臣當日一布衣,敢在人使團面前放什麽厥詞“死韃子”,自是自討沒趣所為。也幸好他年紀小,建州人沒跟他一般計較,否則,報到官府,關他幾天都是輕的。

某種程度上,眼下的建州事,何嘗不是良臣前世時的某事翻版。鬥爭方能團結,妥協,只會縱容,最終,烽煙起,無數人,死。

因為要去撫順關,良臣自然要對現在的建州和奴爾哈赤了解的多一些。他所知道的盡管很多,但都是日後才會發生的事,因此有必要知道現在建州方面的具體情況。

這個,李永貞也不清楚,幫不了良臣。

好在田剛和李維是錦衣衛出身,錦衣衛當年在抗倭援朝之役中就曾向朝鮮及遼東派出大量軍事情報人員,這些人在戰後雖然撤回了國內,但留在遼東的也不少,從上至下建立了一套情報體系。

奈何,因為在和外朝的爭鬥中,萬歷皇帝始終處於下風,導致不得不“躲”在深宮之中,使得錦衣衛得不到皇帝的有力支持,間接失去了遼東情報的主導權。李成梁又鎮遼數十年,在他的強力打壓下和朝廷的刻意支持下,遼東的錦衣衛情報體系可以說是被重創,余下的也難以影響局面。

現任錦衣衛都指揮使駱思恭對東林黨十分親近,此人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但在移宮案時,卻是出了大風頭。因為,正是在他這個錦衣衛都指揮使的幫助下,楊漣等東林黨人才能肆無忌憚的沖進皇宮,綁走太子,威逼李選侍,甚至威脅已被萬歷遺詔冊為皇後的鄭貴妃。

錦衣衛下屬的大漢將軍及宮城侍衛是守護皇宮的最後一道關卡,這道關卡若是被人策反,恐怕就是皇帝也得忍氣吞聲。

駱思恭憑借移宮案中的出色表現,在天啟年間快活了四年。最終,被二叔魏忠賢幹翻,接替他的便是被東林黨蔑稱為“閹黨五彪”之一的田爾耕。

那是一個打虎的好男兒。

二叔倒台後,駱思恭的兒子駱養性被東林黨重新扶上錦衣衛都指揮使的位子,此人在崇禎年間一無表現,倒是在清軍入關後,帶頭剃發投降了。

駱思恭極力向外朝投靠,自是不可能為自己的部下們爭取什麽。他本人,也是有十多年沒有見過皇帝了。

田剛和李維費盡力氣,才算幫魏良臣弄到了一些情報。但即便如此,這些情報還是很有價值的。

其中一條就很讓魏良臣觸目驚心,即從萬歷二十四年以來,遼東有百余人因建州事被罷官免職,或鎖拿入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