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2章 老爺炮

決定市場的,是供求關系。

兵仗局沒在軍械上發過財,是因為他們沒有客戶。

本來倒是有長年供貨單位,可那單位因為效益不行,人員早就下海做工去了,就光剩個編制空架子在那。

有貨都沒地方銷。

火藥局那邊倒是有賺頭,那是因為礦監們需要藥子炸山開礦。

可礦監們也沒人買打仗的家夥啊,他們是去發財的,有幫地痞流氓跟著欺壓一下當地的士紳就可以了,哪裏需要什麽武器裝備。

前遼東大珰高淮倒是建了支私兵飛虎軍,但人在遼東有門路,自己能搞到邊軍的家夥,沒必要在兵仗局這買。更何況高淮起初和李成梁合作愉快,連戰馬都是李成梁給的,更沒必要花冤枉錢。

天津稅使馬堂手下也有千余號打手,但那性質完全是後世的黑社會,有幾把嚇人的家夥什充個門面就行了,怎可能花大筆錢買全套的軍中裝備呢。而且馬堂和天津、山東的官府處的不錯,有什麽事,衛所會出人幫他鎮場子。

其余各地的公公們大體也差不多。沒事最好,鬧出事了,他們手下的人就是有武器也不頂事。

礦監稅使們不要,其他人更不敢要了。

私藏軍械,那是要殺頭的。

兵仗局膽再大,也不可能把軍械賣給來路不明的強人們。

沒有求,自然就不會有供。

兵仗局一直以來發財的進項不是軍械,而是農具鐵器打造這一塊。在兵仗局歷任公公的領導下,京畿一片的農具打造和銷售這一塊,已被兵仗局經營的滴水不露。

不管是誰,想要生爐打鐵,都要公公們點頭發個準貼,要不然,你試試。

換言之,京師周邊的鐵器生產制造這一塊,實際上已經成了兵仗局的自留地,等同於行會性質的存在。

在明朝,想做任何事都必須經過行會同意,沒有行會同意,你就是個天才都得成白癡。

行會的背後是士紳,是官府,是內外廷,是既得利益團體,是整個社會,整個天下。

因而,若幹穿越者一跑到明朝就做這做那,美滋滋的異想天開,其實,連挑糞你都沒資格。

糞行,是大明國有四大行之一。

糧、布、鹽、糞。

古代社會,糞可是戰略物資。

內廷二十四衙門,除了司禮監和禦馬監外,其余各司各局各監的經費並不多,大半都是要自謀生路的,並且還要上貢內庫,因此各單位任務很重。

良臣以為兵仗局聽著高大上,又是直接和武器裝備研發掛鉤,定是內廷的大單位,大有油水的地方,所以自己是有求於他們,因而調子很低,態度很軟。

卻不知,事實相反。這也是吃了固有觀念的虧了,若是知道他小魏公公是兵仗局幾屆領導班子才碰上的第一位買主,斷然不可能白白扔出三百兩銀子給陸太監,又想著回頭再給王大拿備一份了。

供方沒有市場時,求方才是大佬。

良臣倒了過來,他不吃虧誰吃虧。

王大拿為何沒有陪他這個同門師弟過來,還不是因為不好意思親自下場宰他小魏麽。

換陸太監來,他王師哥心裏多少沒那麽愧疚,在張誠那邊也好交待。

良臣實心眼,全然不知他已是冤大頭,這會在倉庫裏到處翻尋,一心想為自己弄些質量好的東西,還秉持著錢不是問題,只要東西好的想法呢。

翻來翻去,總算是找到不少可以用的軍械,什麽都有,陸太監問良臣具體要多少,良臣這邊也沒數,就要陸太監先讓人把可以用的挑出來,再看數量決定。

這工作量可不輕,管庫的太監出去叫了一幫軍士過來幫忙,費了一個多時辰,累得滿頭大汗,總算是湊到了一批。

不過數量依舊不多,大概有三百來把刀,五百多杆長矛,三四百張弓及箭頭若幹,盾牌方面倒是湊了個整,有兩百副。棉甲是最多的,三個堆子,不知道究竟有多少。

另外,良臣不想要的鐵甲也被一個太監找人張羅著弄出二十來套。良臣想讓他把東西搬走,可話到嘴邊想想還是算了,留著就留著吧,反正也不多。

中央軍的武庫,能拿出手的就這麽點,良臣是非常心驚的,陸太監和一眾大小太監卻一個個見怪不怪,好像理所當然似的。

難怪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崇禎會瘋了般相信一個和尚,而不是相信他自己的京營能夠把城守住。

窺一斑而知全豹,眼下還是萬歷年間,十幾年後,如何得了。

天下可不太平,然馬已放南山,刀槍已入庫。

三大征,最後的光輝了。

陸太監那邊也是心驚,因為魏良臣一直不發話,看著跟統統要似的,就這些個裝備,外面一鎮總兵怕都不夠了,卻不知這小子要這麽多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