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3章 公主請客

明朝稱葡萄牙為佛郎機,其國傳入中國之炮,便呼為佛郎機炮。

良臣前世不是軍事發燒友,所以對於火炮了解得不是太多,只知道和明朝前裝藥子大炮不同,佛郎機炮是後裝炮,有準星和照門,有點類似於加農炮。

重量方面,和動不動就兩三千斤的紅夷大炮相比,最重不超過千斤的佛郎機明顯輕便的多,且佛郎機有四個子銃,發射很快,適合放在海船上作戰。

據陸太監介紹說,這些佛郎機炮是嘉靖年間,兵仗局根據廣東巡檢何儒呈上的圖紙進行仿制的,而當時何儒就是在葡萄牙人的商船上看到這種火炮,覺得十分適合明朝水師作戰,遂上書請求朝廷引進仿制的。

此後兵仗局和工部都大規模仿制了這種佛郎機炮,用於沿海備倭,前後加起來怕有上千門。後來倭寇被平定後,佛郎機炮就變得不是太重要了,加上比佛郎機更大,射程更遠,威力更強的紅夷大炮輸入,佛郎機炮便正式從明軍裝備中退了出來。

畢竟,有明一代,北方永遠是明朝重點防禦和進攻的重點。相較佛郎機,威力更大的紅夷大炮更受守邊的明軍喜歡。

關門軍變時,良臣就在山海關上看到過幾十門紅夷大炮,一尊尊擺放在那,看著就嚇人,沈陽城頭上也有,數量也不少。

渾河之戰明軍之所以戰敗,就是因為沈陽城的這些大炮落入了清軍之手,而在渾河駐紮的明軍離沈陽城太近,直接處於大炮射程之內。否則,黑臉老漢這一仗就叫打回原形了。

紅夷大炮於明軍而言,其實是雞肋,當下人都迷信炮越大越好,越重越好,跟後世航母沒出現前大炮巨艦的思路一樣,所以明朝在仿朝紅夷炮時,不斷將炮身加長加重,導致一門炮重達三千余斤,運輸極其不便,只能用於守城。另一方面,也直接導致可用於野戰的輕便型火炮一直沒能得到正常發展。倒是類似於輕型小炮的大杆子銃和虎蹲炮有些改進,可惜卻毀於質量問題。而罪魁禍首還是錢的原因。沒有足夠的錢投入,生產出來的東西自然是偷工減料,勉強應付。不打仗便罷,一打就露了餡。

“此炮射程兩千尺,小魏不妨買上一些,待出海時置於船上,怎也比那倭奴火銃打的遠。老話說的好,一寸長一寸強嘛。”

陸太監其實對海戰並不了解,所知道的海上賊寇也只是固有的倭奴印象,可知道火炮肯定比火銃打的遠,很是熱情的向良臣推銷起來。

他也是好心,小魏花了錢,買了比火銃好的佛郎機炮,出海發了財,就有更多錢向他兵仗局定制各式軍械,是兩贏的事情。

火炮,良臣當然是想買的。

佛郎機的射程兩千尺,折算開來就是六百多米,一裏多地,當下火銃的射程最長不過一百多米,等於可以在敵人射程之外開火,形成火力壓制,不管是海戰還是陸戰,都是好處多多。

問題是,他眼前的這些佛郎機可沒得到太監們的精心保養,不但生銅銹,炮架看著也快爛了,有些直接就是散了架。

這種老爺炮,他買回去有什麽用,難道把炮化了鑄銅錢、銅像不成?

更重要的是,買回去他也不會放啊。

炮手,工匠,沒有一支配套的隊伍,光有炮有什麽用。

良臣不想再花錢了,剛才那批東西要了一萬多兩了,還不提要到南鎮買火銃,火藥局買藥子,招兵買馬的錢,開銷真的是很大的,他必須省著點用。

沒法子,西洋各國開海那都是舉國之力,到他小魏公公這頭,卻是以一人之力而為。換言之,他現在就是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世界。

不可謂不勞苦,不可謂不淒涼啊。

想了又想,他決定不要這些炮。

他琢磨著可以到了南方去水師那邊挖墻角,兵仗局能有炮,水師那邊當然也有。只要錢到位,水師那邊連人帶炮都可以為自己提供,何必現在扔筆款子進水裏呢。

然而,陸太監卻人老成精,一句話就讓良臣改變了主意。

“小魏放心好了,咱家不會坑你。別看這些炮看著老舊生銹,只要你要,咱家就令匠人們替你打磨修整,用不了兩三個月,就都是一門門新炮了。屆時,不但炮給你,咱家還可以和王公公商量下,調些匠人幫你護炮養炮,這些不收你錢,你看如何?”陸太監極力推銷的樣子比良臣那日對孟國忠還要熱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良臣心動了,相對這些老爺炮,懂炮的匠人無疑才是真正的財富。如果能從兵仗局搞到一批鑄炮師傅,這筆交易倒是能做。於是,問陸太監這些佛郎機炮要多少錢一門,價錢要合適的話,良臣準備吃下。

然而盡管已有心理準備,知道佛郎機炮是銅鑄的,而銅本身就是錢幣之一,一門炮造價肯定不小,但陸太監報出來的價格還是讓良臣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