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2章 量海外之物力,結皇爺之歡心(第2/2頁)

賣鹽者,有巨利。

時日一久,西商基本壟斷了揚州鹽業,成為一霸。

不過,到了弘治年間,輸糧換引的“開中法”,被朝廷改成了以銀換引的“折色法”。

主持改法的那位戶部尚書是淮安人,離揚州頗近。

“折色法”的出爐,使得商人不必再千裏迢迢送糧食到邊關,而是直接拿出白銀購買鹽引,即能獲得販賣食鹽的許可。

此舉,顯然打破了陜西及山西等“邊商”固有的優勢,給了地理上更接近兩淮的商人可乘之機。

於是,揚州城內出現了另一股新興鹽商勢力,即以徽商為主的“內商”。但西商畢竟占領揚州日久,勢力根基之厚也不是徽商短期內能夠取代的。

西商這邊也不是省油的燈,自然不想徽商們瓜分他們的利潤。

但人徽商既占地利、又得人和,且有“左儒右賈”的傳統,文化水平普遍較高,動輒喜歡發起訴訟,與山陜商人屢屢發生商業沖突,前者往往能得到官方有利的判決,在爭鬥中占據上風。

這就使得西商拿徽商無可奈何,但徽商同時也攆不走西商。

這個局面一直持續到弘光元年,揚州城破。

眼下,揚州名聲顯赫的西商有三原梁氏,涇陽張、郭,西安申家,潼關張氏。

負責向這些西商大富豪借錢的是鄭鐸。

負責向徽商大富豪借錢的是曹文耀。

這是魏公公精心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