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深處不勝寒(第4/9頁)

“或是莫庫茲。”我說。

他咧開嘴笑了起來:“或是莫庫茲。”

“換句話說,它們會演化。”

“它們確實會演化,而且完全無法預測。不過,我們在研發的過程中加入了許多限制。至少我們覺得我們做到了。就像我剛剛說的,當年我們有過很多爭議。”

每次聽萬諾文談起火星上的政治,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些有趣的畫面。我想象著那些皮膚皺皺的男男女女,身上穿著古羅馬式的長袍,站在不銹鋼講台上爭辯一些抽象的問題。萬諾文老是覺得,火星上的議會很像鄉下的谷物拍賣場,一大群缺現金的農夫在那邊爭執不休。談到他們的穿著……呃,我甚至不敢想象。在正式的場合裏,不分男女,火星人的穿著簡直就像是撲克牌上的紅心皇後。

然而,盡管他們為了復制體計劃很認真地爭辯了很久,計劃本身卻是非常簡單。復制體會被散播到遙遠寒冷的太陽系邊緣,其中極微小的一部分會抵達奧爾特雲,落在兩三個彗星核上。它們會在那裏開始繁殖。

萬諾文說,復制體的遺傳信息會破解成分子。在任何比海王星的月球更溫暖的地方,這些分子的溫度會很不穩定。復制體是針對極冷環境所設計的,一旦到了這樣的環境裏,復制體內一種顯微鏡看不到的單纖維就會開始新陳代謝。代謝的過程是緩慢而艱巨的。美國西南部有一種刺毛球松,成長速度非常緩慢,不過和復制體比起來,簡直像爆炸一樣快。無論有多慢,復制體還是會生長,然後散放出“追蹤揮發體”和有機分子,把冰堆砌成細胞壁、細胞肋架、細胞柱和細胞節。

當復制體吃掉幾百立方米的彗星核之後,它們的體內組織聯系會開始變得復雜,開始產生有目的的行為。它們會發展出很復雜的器官,例如眼睛。那些冰和碳組合成的眼睛會開始掃描繁星滿天的黑暗宇宙。

大約十年後,那些復制體會形成一個復雜的共同體,能夠記錄周遭環境原始成分的數據,並且將這些數據傳送出去。仿佛它會看著天空問自己一個問題:是否有一個星球大小的黑色物體環繞著最近的恒星?

這個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將會耗費幾十年的時間,而答案卻是一開始就有了。至少有兩個答案。是的,環繞著恒星的星球當中,有兩個是黑色物體:地球和火星。

無論那過程是多麽緩慢、多麽需要耐心和毅力,復制體會核對這些數據,然後傳送回它們的發源地,也就是我們。至少我們的探測衛星會接收得到。

復雜的機器最後的結局就是解體。接下來,復制體群會分解成一串串的簡單細胞。長久以來,這些細胞已經在寄宿的彗星核上開采了許多揮發體。它們會在宇宙中找出另一個明亮的或距離最近的恒星,用累積的揮發體將種子推送到太陽系外面。解體後的復制體會在原地留下一個小零件,扮演信號傳送的中繼器。在一個不斷擴大的網絡體系中,這個小零件是被動的連接點。

這些第二代的種子會在星際間漂流好幾年、幾十年,甚至幾千年。絕大部分最後的命運就是死亡。有一些會流失在錯誤的軌道上,有一些會淹沒在重力的旋渦中。有一些會被微弱遙遠的太陽重力拉回來,掉回太陽系的奧爾特雲,又重復一次整個過程,傻傻地、很有耐性地吃掉冰,記錄重復的數據。如果有兩批種子相遇,它們會互換細胞質。漫長的時間和輻射線會導致這些種子產生復制上的錯誤。這兩批種子會平均整合這些錯誤,繁衍出很類似的下一代。下一代的種子和原始的種子已經不完全相同了。

有一些會抵達鄰近恒星外圍的冰塵雲,開始再度進入循環流程。這一次,它們會收集新的信息,最後再將數據爆炸般地發射出去,宛如短暫的數字狂潮。這些數據有可能記載著:雙子星,沒有黑色星體。也可能記載著:白矮星,一個黑色星體。

這樣的循環會再次重復。

再次重復。

無止境地重復,一個恒星接著一個恒星,一步接著一步,幾百年、幾千年,無限緩慢。然而,當我們從靜止的地球來衡量外面宇宙的時間,卻又無比迅速。地球上的每一天,相當於外面宇宙的幾十萬年。以地球緩慢的時間來計算,大約十年之後,我們就會看到它們遍布整個銀河。

信息會以光速傳送,從一個連接點跳到另一個連接點。復制體會逐步調整運作模式,將新的復制體送到未開發的新領域,並且會壓縮冗長的信息,以免主要的傳送連接點負載不了超量的信息。最後,我們會將整個銀河串聯成某種原始的思考體。復制體將會建造出一個像夜空一樣巨大的神經網絡。它將會和我們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