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夜行人(第3/3頁)

“詩人離世之前,將自己已發表和未發表的全部手稿一起寄給編輯。編輯讀完這些詩後,決定編一本詩集以悼念亡友。然而她深深知道,為了宣傳詩集,必須將詩人的生平包裝成一個人們喜聞樂見的故事,必須放大她的神秘和孤僻,挖掘她的家庭關系與教育背景、她貧苦而饑餓的生活、她隱秘的情感經歷、她悲慘的死亡現場。必須讓所有讀詩或不讀詩的人都能夠為英年早逝的女詩人掬一把同情淚,讓他們一同詛咒這個冷漠浮華的時代對一位天才的戕害,讓他們在她身上看到另一個自己。唯有這樣,詩集才能賣出去,才能大紅大紫,流芳百世。”

“但這恰恰是詩人所不喜歡的。”

“最終編輯決定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悼念詩人。她自費編印詩集,寄給她認識的朋友,那些有可能會願意讀這些詩的人,那些窮作家、翻譯家、教師、編輯、青年學生、圖書管理員。她在信中寫道,如果有人想要更多詩集轉送他人,她願意免費郵寄。但與此同時,關於詩人的生平,她所知甚少,也無可奉告。”

“年復一年,喜愛這些詩的讀者漸漸自發形成了類似我們這樣的俱樂部。我們閱讀並傳播她的作品,從一個人的書架到另一個人的書架,從一座圖書館到另一座圖書館。但我們不去博取徒有其表的關注,不編造催人淚下的故事,不制造流行的幻象。我們只希望讀者通過詩歌理解和欣賞她,而不去兜售添油加醋的評論、傳記、照片和訪談。我們甚至以消滅那樣的東西為己任——如果有人在哪裏看到與她有關的文字或影像記錄,我們就想方設法偷偷將其抹去。網絡上的信息可以刪除,數據庫可以小心地篡改,膠片和磁帶可以剪掉再粘好,印在紙上的內容可以裁下來銷毀。”

“很少有人注意到我們的所作所為。相比起制造新聞,減少關注的工作進行得悄無聲息。但完全不為人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總會有好奇的人刨根問底,希望挖掘詩歌背後的故事,像透過謎面去猜謎底。對此,我們無權阻攔,只想說出我們的看法:對於那些所謂的秘密,我們並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在我們看來,詩歌本身已說出一切。”

借書人說完這些話,翻開手中的詩集,攤放在我面前。我看到書頁中間夾著一張泛黃的紙片,像是從舊報紙上剪下來的一小塊。

“這是在你工作的圖書館裏找到的一張照片,我剪下來帶走了。很抱歉損壞了圖書館財物。我現在把它交還給你,應該怎樣處理,請你看著辦吧。”

我低頭看著那張紙片,上面有一張模糊不清的合影。十幾二十幾張蒼白的臉像是暴露在陽光下,顯得面目不清。詩的作者就在其中嗎?是哪一張臉呢?我找得到嗎?

謎底早已在謎面之中。

我用指尖撚起那張紙片,走到煤爐子旁邊,將它扔了進去。火苗舔著紙片,發出橘紅色的光焰,轉眼間便將它燒成一小撮黑色的紙灰。

我看著借書人,他微笑著,向我伸出一只手。我握住他大而溫暖的手掌,想起自己很久沒有跟陌生人握手了,一瞬間竟然雙眼濕潤。

“現在,讓我們來讀一首詩吧。”他提議道。

我們各自在椅子上坐下,翻開詩集第一頁,從第一首詩第一行的第一個字開始讀起。聲音緩緩飄起,穿過天花板,逆著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扶搖直上,回到高處不勝寒的漆黑天宇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