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冰雪聰明的文壇奇才丹·西蒙斯(第2/2頁)

二〇〇七年一月,《極地惡靈》在美國上市。華盛頓郵報形容它揉合“要將歷史事實、人性恐慌及古老神話混合成一體,難度高於在薄冰上行走,沒有西蒙斯這般爐火純青的敘事功力的人,肯定早就跌落冰層底下”。這部近八百頁的史詩巨著一推出就氣勢如虹,迅速攻占紐約時報、出版者周刊、洛杉磯時報等七大主要排行榜,總印量突破十萬冊,終於讓西蒙斯躋身主流暢銷作家之林。

到了年底,更是捷報不斷:今日美國報把《極地惡靈》選為年度十大好書,獨立書商協會選為年度十二本佳作,史蒂芬·金也選為年度十本私心推薦好書。接著亞馬遜網絡書店二〇〇七年度的年度百大書單出爐,《極地惡靈》赫然名列其中,而且更被選為科幻/奇幻類年度之最。

這下西蒙斯愣住了:這不是科幻呀!《極地惡靈》固然帶有幾分靈異色彩,真要說是“奇幻”或者“恐怖”也行,但這是他自《尹甸之火》(Fires of Eden)寫馬克·吐溫和《彎構工廠》(The Crook Factory)寫海明威之後,第三度以真實人物為主角,是一本如假包換的歷史小說。

他不死心,跑了一趟家附近的書店,果不其然,《極地惡靈》被歸在“恐怖”類。西蒙斯忍不住嘀咕:珍·奧爾的《愛拉與穴熊族》被放在“文學”底下,《極地惡靈》卻被當成“恐怖”小說。他不禁想起《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多年前的一番理論:小說家從亨利·詹姆斯和史蒂文森之後便分道揚鑣,詹姆斯的後代是“嚴肅”作家,史蒂文森的追隨者則成了“區區”類型作家。

話說兩人當年在雜志上有過一番論戰,詹姆斯認為小說來自經驗,但不應受限於經驗,惟仍需以現實為依歸。他舉《金銀島》為例,指其違反了寫實小說的要素,因為“我有童年,但我不曾外出尋寶。”史蒂文森撰文反擊:“如果詹姆斯先生不曾外出尋寶,顯然他沒有童年。”

對奇幻/科幻作家而言,是否被主流文壇接納,或者永遠被標記為通俗/類型寫手,一直是個微妙的兩難。像西蒙斯這樣無視類型限制,寫什麽像什麽的“自由”作家,終究也難免在意自己的定位。不過《極地惡靈》畢竟是他出道二十年來最暢銷的作品,就算被人當成“恐怖”小說,也不是那麽重要了。

我倒是想起知名博客“頑固老書蟲”對《時間回旋》所下的批注:“強力推薦給所有喜歡有深度、有文學性和內涵的小說的讀者,管他什麽類型。”現在就請翻開《極地惡靈》,到那遙遠的冰封時空走一趟鬼門關,見證人之將死的囈語、夢魘和瘋狂。我敢保證,這會是你今夏最佳消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