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天年的肇始(第3/4頁)

而在江哲心構建的模型裏,銀河系是演化模擬的重點。這一次的計算開始於二十多天前,但計算的起點並不是大爆炸,而是承接了以前的模擬結果:一個邊長四十五億光年的幼年宇宙。經過優選的暗物質腳手架賦予宇宙精確的結構,從暗物質結構被確定開始,宇宙——或者說是“我們的這一個宇宙”——其後續演化幾乎就是注定的了。也許在小的細節上會有差異,但至少像直徑一百光年左右的結構基本上不會有出入。

邊長四十五億年的初始宇宙在總體空間上繼續膨脹,但就細部而言,由氫、氦以及極少量鋰元素組成的一團團太初塵雲卻在引力作用下逐漸匯聚,並最終形成人們看到的星系結構。江哲心優選的是一個各項參數都同銀河系高度符合的原始塵雲,在幾條簡單規則的驅使下,塵雲逐漸依附到暗物質腳手架的周圍,先是收縮到了每立方厘米一個原子的程度,這比地球上人類制造的真空還稀薄一萬億倍。但由於塵雲無比龐大的體積,原子們的碰撞已經變得常見。隨著氫分子的形成,原子的動能通過激擾過程,以輻射的方式散失。於是塵雲將經歷一個持續的降溫收縮過程,時間是一千萬年。這時的塵雲溫度是十度,每立方米大約一萬顆原子。在這個過程當中,塵雲不再保持完整,而是漸漸分裂成億萬個局部,就像是一個被猛力打碎的盤子。這些分裂的局部自此開始了相對獨立的坍縮,分子變得越來越熱,想要掙脫出去,但此前一直隱藏實力的引力終於露出了猙獰的面容,在十萬年裏,所有的原子、分子都被引力禁錮著朝中心處做自由落體運動。由於輻射的驅離和磁場擠出效應,每一片分裂的塵雲都會喪失部分質量。也就是說,最後形成恒星的塵雲質量總是比初始值小很多。到了這一步,之後的發展便順理成章了。占據了絕對優勢的引力,隨心所欲地擠壓並濃縮著塵雲。雖然隨著塵雲核心的升溫,引力遭遇的阻力會逐漸增大,但這種反抗對於引力來說實在是過於渺小了。然後,當塵雲核心到達一千五百萬攝氏度的一刹那,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塵雲核心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陡然生出反彈,其力量的強大足以抗衡迄今為止沒有遭逢任何對手的引力:這是最初的核聚變。

第一代原始恒星誕生了!

江哲心回想著整片塵雲最後形成的星系圖像。如果不做特別說明,沒有人能辨別出那些發光點是第一代恒星。除了極少數質量特別小的矮星之外,銀河系的第一代恒星都已經不復存在。多數第一代恒星都在燃料耗盡後的超新星爆發中,回歸為塵雲。太陽系是在前恒星爆炸的屍骸上誕生的,太陽系已經存在了五十億年,根據重元素豐度分析,它至少是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恒星。

從現在的計算結果可以明確地判斷,對於銀河系這種規模結構的星系而言,天年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天年應當視作銀河系的一項自然屬性,是銀河系誕生必然留下的遺跡。這就如同綜合太陽系本身的各項參數經過簡單計算,就會發現太陽系裏的“柯伊伯冰物質帶”以及“奧爾特雲彗星帶”的存在都是一種數學上的必然。江哲心回想著自己以前搜集的化石材料,那時他以為自己從幾億或十幾億年時間的沉澱裏找到了天年的肇始,但現在看來自己完全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天年的根源比自己想象的更久遠更深刻,它植根於一百三十七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那場創世大暴脹掀起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漣漪才是天年真正的淵藪。此前,人類觀察到的最古老宇宙現象是微波背景輻射,但最原始的微波背景輻射產生的時間大約比大爆炸晚三十八萬年,這是因為必須等到宇宙降溫到三千攝氏度時,電子才能被質子俘獲,從而不再阻礙電磁波的傳播。而天年結構的肇始比微波背景更加古老,它來自創世之初暗物質與暗能量的交媾。天地初創時的細微波動在此後的一百三十七億年裏被傳承了下來,深刻地影響了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所有星系的結構。天年就像一個宇宙音樂盒,雖然它發出的聲音剛剛才被某種智慧生命的耳朵聽見,但發條卻是在一百多億年前就上好了。

隨著天年的輪廓越來越清晰,江哲心內心裏的那片黑影也變得越來越真實。如果天年真實無誤地存在,那麽迄今為止的主流認識將全部被顛覆。而江哲心以前為之努力的一切都將變得輕如鴻毛,沒有一點兒價值,就像是風景畫上多余的一筆。想到這一點,他就不寒而栗。是的,他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曾經的自信根本不足以應對它。在天年面前,江哲心不得不承認自己充滿畏懼,這不僅僅因為它的力量,還因為那片唯有他自己才能看到的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