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天年的肇始(第4/4頁)

“但願我能應對……但是,我知道我不能。”江哲心痛苦地想,蜷縮在後排座椅上沉沉睡去。

按照後世史學家的共識,2009年1月11日——江哲心在SSC中心進行這次成功演算的日期——是對天年現象最早定量的時刻。這一刻,人類第一次描繪出了天年的整體輪廓。雖然精度仍有待提高,但考慮到天年是人類有史以來需要應對的最龐大、最復雜、也是最休戚相關的宇宙現象,後世史學家在運用天年紀年時都以這一天江哲心得到的結果為原始依據。天年紀年元年的起始之日是二疊紀末,距今約兩億五千萬年。因為天年發現者江哲心的中國人身份,出於致敬,人們達成共識:天年紀年的一些術語將借用中國農歷的節氣命名。在這種古老的歷法中,中國人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用以指導日常生活和農事安排。天年紀年當中的時、分、秒概念則直接借用現代計時單位,按照經過適度簡化的換算公式,公元紀年的一年相當於天年紀年的九秒。

依照江哲心計算的結果,人類其實早就已經同天年的某個局部遭逢,但這次邂逅對人類生活的重大影響可能需要幾十上百年的時間才會明顯顯現,因此在最初版本的天年歷法中,2009年1月11日被定為天年霜降日。但在事件後來的發展當中,由於人類為了應對天年危機而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導致這個日期實際上被大幅度提前了。按照後來最主流的天年歷法記載,天年霜降日最終被確定為2039年1月11日。

而爭論也一直存在,比如2039年1月11日究竟該以哪一個中國傳統節氣命名就是一個斷斷續續討論了若幹年的課題。一般的共識是將這一天定為霜降日,包括後公元時期的學院派以及更晚的匠人學派中的大多數人都對此認同。但也的確有少數研究人員認為2039年1月11日不應該定為天年霜降日,而是應該定為天年冬至日,他們的理由是在中國的古老歷法中,冬至過後一直使用著一種叫作“數九”的“雜節氣”,具有四季變化的溫帶地區從這一天開始進入一年當中最寒冷的階段。因此從類比效果上看,這種定義也許更適合啟用天年紀年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