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重擔(第3/6頁)

“它為什麽不會倒塌?”珍問。她仰望高塔,塔身上的空洞、隧道也向塔尖聚集,高塔變成連接雲端的絲帶,讓人覺得頭暈目眩。

“是工程學和視力錯覺的結合。”弗雷迪要大聲說話才能蓋過風的樂聲,“受力平衡和遮光設計,使得塔身看起來十分脆弱和輕巧。但我保證這座塔其實非常牢固。它已經存在一百萬年之久了。”他遞給珍一副耳塞,這樣他們就能通過無線電對話了。

他們開始攀爬高塔,安全繩系在兩人之間,這樣他們就能在攀爬過程中互相起到固定作用。空調裝已經開始工作,隨著他們在廢墟和沙漠中漸漸爬高,珍對空調作用越發滿意。有了耳塞,他們也聽不見風聲了,但聲波卻持續震動著他們的骨頭。

“沒有先進技術,魯拉人怎麽能造出這樣的建築?”珍問。

“魯拉人不是原始人。”弗雷迪說,“那些冒牌科學家、神棍還有經營神廟和主題公園的人把魯拉人說成是外星版本的古埃及人、古瑪雅人。其實有很多證據表明,魯拉人技術高度發達。比如說,我們發現他們通過大規模的農業、采礦、修築道路、水壩和運河等等工程改變了行星地貌;根據對土壤中金屬積澱物的測定,他們的後期建築都是用鋼材和復合材料修築的——像水泥之類——只不過經歷數千年被腐蝕了。根據大氣中碳元素含量推算,我們認為他們沒有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這一結論引起了很大爭議,但事實表明,確實可以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情況下發展工業。”

“這樣的話,你們為什麽沒找到發動機一類的‘現代’技術產物?”

“這裏的考古和地球上的考古研究完全不同,不光是因為魯拉人不是人類,同時也因為他們的時間跨度太長了。一百萬年的時間比地球考古學家研究的復雜文明歷史長得多,這也影響到了遺留的記錄。你認為所謂的‘現代’物品能保存多久?鋼鐵會生銹,混凝土會被侵蝕,塑料會在紫外線照射下分解。而石頭建築——以及類似石頭的陶器——卻能在合適的氣候中永久保存下去。如果明天所有人都離開地球,那麽一百萬年後,外星的探險者恐怕只能把大金字塔當做我們文明最後的產物。”

“你是說,這些廢墟很可能是古代魯拉人的作品,而不是技術更先進的魯拉後人所造?”珍問。

弗雷迪搖搖頭,“不得而知。螺旋塔所包含的工程原理非常先進,而且所用的石頭似乎也經過了人工玻璃化處理,這樣可以提高強度並且防潮防腐。很難想象這樣的技術是魯拉人在久遠的時代發明的。雖然人類已經不再用石頭作為建築材料,但這並不代表著魯拉人的發展軌跡和我們一樣。”

珍試著想象工業化的民族在荒無人煙的沙漠裏用大量石頭修建巨大建築,而這些建築除了隨風鳴唱以外,似乎毫無用處。這種事很難理解。所以說他們是外星人。

“那麽你認為,修這些螺旋塔的目的是什麽?魯拉人有什麽信仰?”

弗雷德若有所思地笑了,“我們完全不知道。魯拉文明留下的線索太少了。在經歷了冰川期、地震和地表的腐蝕之後,他們的建築大都化為塵土,只有一些修建在地質穩定區域的幸運石頭建築遺留下來,比如這些廢墟。

“至於他們的想法和信仰,我們只能從《魯拉史詩》中窺探一二。他們一定創造了不可勝數的文學、美術、音樂作品,但我們現在對魯拉人的了解只限於少數猜測和這些風的歌聲。”

他們爬到塔的頂端,久久注視著周圍的景物,跨越了時間的廢墟靜靜地散布在他們腳下,更遠處是散漫混亂、繁華喧囂的科斯菲。遠在科斯菲之外,是矗立在地平線上的奇吉山——有著雪峰的山麓。

弗雷迪似乎陷入了冥想,“站在這裏,眺望這個世界,我想我可以理解魯拉人為什麽一定要離開。”他背誦起《魯拉史詩》中的句子:

無論你是否耕種土地,是否開鑿石頭,或是侍奉貴人,交易財富,將水果運往遙遠的市場,為他人講述故事,生活的負擔永不離去,永不離去。

“你變得多愁善感了。”珍說。

弗雷迪點點頭,“我們不知道這些廢墟還能存在多久。魯拉的天氣越發潮濕溫和了。一百年前,第一批殖民者從地球帶來了植物和動物,他們很高興來到這片處女地。每年,這些埋藏著魯拉廢墟的沙漠都在地球植被面前退縮。過去這裏從無降雨或降雪,但去年科斯菲有了第一場暴風雪。事實上,這裏會變成一片叢林。高塔存在了一百萬年,但是它們不可能在地球生物入侵之後再保存一百萬年。”

在他們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弗雷迪給珍講過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