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何為人之彼岸

這本集子都是關於人工智能的。

有六篇小說,兩篇科普討論。

六篇小說都是關於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從程序應用,到人形機器,再到超級智能。小說的安排順序,大致上(雖然不一定完全)按照時代推移,按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性,由最近向最遠推移。其中有推導,有想象,也有相當任意的設定。

其中,在《永生醫院》中,我感興趣的問題是人的身體和身份的關系;在《愛的問題》中,我討論的話題是,用外界的指標衡量,人工智能能否理解一個人的內在情感;在《人之島》中,我追問自己有關完美與自由之間的沖突問題。每個故事都是我的疑問。

兩篇科普討論,用比較簡單的語言,給不太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人講一講人工智能,又加了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和討論。我並不想自詡為行業專家,也沒有試圖完全還原人工智能的發展史,而是盡量想用普通人能聽懂的話,聊聊大家平時感興趣的話題:人工智能會發展成什麽樣?它們是萬能的嗎?它們會毀滅我們嗎?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我們該怎麽辦?我們的孩子應該怎麽辦?

為什麽我對人工智能話題感興趣呢?

分外在和內在原因。外在原因是這個話題近兩年太火了,到處都有人議論,難免會聽到、看到和參與各種探討,也常有人找我寫相關領域的故事,久而久之,就積累成了這本集子。

而內在原因是我對人類思想的興趣。我從很久很久以前,或許是高三時,就對人的意識和人腦運作方式感興趣。我一生的偶像是薛定諤,他對人腦思維運作的描述,至今仍然給我很多啟發。從本科到現在,人類思想和意識的問題一直是我所有感興趣的問題中的皇冠,我曾經說過它會是我寫作的母題。但這個問題太大,又太難解,以我粗淺的知識,終此一生,可能仍只是在它的外緣兜兜轉轉,從不同側面描述某個細節問題。AI(人工智能)問題是我對人類意識問題興趣的延伸。因為對人有興趣,所以對AI有興趣。通過對AI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人類。

我們很多時候都需要有對照,才能理解我們自己。

這個話題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什麽關系呢?

可以說,我最感興趣的就是人類思維和人工智能思維的差別。但我知道,這不是多數人對AI感興趣的理由。

大多數人對AI感興趣,多半是出於兩種原因:一些有關AI的影視深入人心,例如曾經的經典電影《終結者》,或者這兩年很火的美劇《西部世界》;另一個原因是AI的發展速度,這兩年的圍棋大戰以及日常生活中AI的應用,讓很多人驚呼人工智能時代到了。

無論是出於對影視劇的好奇,還是出於新聞熱點,我想說的是,人工智能和我們生活的距離真的沒有那麽遙遠。這個問題完全不像是哥德巴赫猜想,或是引力波探測,後者只是科學家追求的真理,與一般人生活無甚關系。人工智能問題,除了有很強的學理價值,更有很強的應用。目前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無論是巨頭,還是新興創業公司,都在爭分奪秒,想把自己研發的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到市場上,也就是應用到每個人的生活裏。

我們現在已經在面對無數人工智能。從導航軟件,到產品的智能推薦,再到自動客服,人工智能在後台做了許多事情,讓我們從前沒想過的事情成為可能。我們生活在它們默默的服務中,在不知不覺間,可能周圍的全部世界都已經被其環繞。

如此深入生活,怎能不有所了解。

對人工智能的討論,最熱的話題無疑是兩個:人工智能會不會毀滅人類,以及人工智能會取代多少人的就業。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在科普文章《離超級人工智能到來還有多遠》中有一些討論。總體而言,我覺得人工智能會變得非常強大,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會毀滅我們。它們的威脅性其實和原子彈一樣:能毀滅所有人,但按鈕掌握在人類手裏。最有可能出現的不是它們毀滅我們,而是我們毀滅我們。

對於第二個問題,其實我在《北京折疊》中有所涉及。《北京折疊》是四年前的作品,討論的是當機器大量取代工人,冗余的勞動力如何生活,小說給出的黑暗解法是:把多余的人們折疊進夜裏。現實中我自然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事,於是一直非常關注這方面的問題。

國際上有一些評估,好幾項權威研究都得出大致相似的結論:在未來20年,現有工作的一半左右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國內尚沒有這樣大型而完整的報告出爐,但據我了解,有幾項研究正在開展,估計明年會陸陸續續公布評估結果。如果在短時期就有大量工作被替代,而被替代的工作者又不能快速找到新工作,那就有可能造成顯著的社會沖擊,無論對福利,還是對社會穩定,都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