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即時通信(第2/6頁)

其實,費盡心思地為即時通信設計出“亞空間”這個概念,這在科幻作品中已經難能可貴了,特別是跟那些天馬行空的電視劇和電影相比。很多作品都想當然地假定,人們可以在任意的地方用無線電進行通信。然而,有兩個作家為合理地實現即時通信頗費心思,一個是在本章開始提到的提出狄拉克發射機的詹姆斯·布萊什,我們接下來還會提到他,另一個是提出安塞波的厄休拉·勒吉恩。

勒吉恩是20世紀70年代紅極一時的科幻作家,她理應得到更多的認可,因為即便在今天,她的故事看起來依然邏輯順暢、合情合理。“安塞波”是一種超光速通信設備,勒吉恩提出的這個概念基於“同時性”,它可以把獨立的宇宙模塊——所有的時空——聯系起來。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四維模塊,我們感受到的隨時間而發生的變化都是幻覺。

勒吉恩也指出,安塞波的一端必須是質量非常小的物體,這反映出通信是借由引力實現的(但她沒有意識到,按照經典的相對論,引力最快只能以光速傳播)。安塞波只能發送簡單的文字信息,類似手機短信的前身,但把它和一個真實世界的物體進行類比並沒有什麽意義,因為這個儀器背後缺少必要的邏輯支撐。“安塞波”的概念被其他一些科幻作家借用,但他們都沒有真正地理解這個概念,他們以為安塞波就是某種曲速引擎或者時間機器。

詹姆斯·布萊什的狄拉克發射機首次出現在他於195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嘟》(Beep)中,但對狄拉克發射機最好的描述出現在布萊什的中篇小說《時間的梅花陣》(The Quincunx of Time)裏。(“梅花陣”原本是一種西方人發明的園藝設計方式,在矩形的4個角種上4棵樹,在矩形的正中間種上第5棵樹。但是,除了喜歡它的發音以外,並不清楚布萊什為什麽用它做標題。)

狄拉克發射機背後雖然沒有很多的科學支撐,但布萊什試圖比較詳盡地解釋這其中的機理。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正電子經常在科學新聞裏出現,所以這個概念也出現在艾薩克·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和布萊什提出的狄拉克發射機中。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首先提出正電子的概念,這是他成功結合量子理論和狹義相對論提出狄拉克方程式的附屬物。這個方程式解釋了電子在相對論速度下的表現,但它也有一個令人撓頭的缺陷。

狄拉克提出存在兩種電子,一種攜帶正能量,另一種攜帶負能量。這個概念在當時無異於天方夜譚,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狄拉克意識到,這個負能量電子也許就是“反物質電子”,和經典的正能量電子一樣,它攜帶的是相反的電荷。布萊什進一步延伸這個概念,認為包括所有的電子和正電子在內(在布萊什的書出版之時,正電子的存在已經被實驗證實),任何粒子都有一個對應的反物質粒子,並且它們之間有牢不可破的聯系。如果你改變一個粒子的軌跡,另一個粒子的軌跡也會因此改變。

如果布萊什的設想止步於此,那麽確實可以設計出《星際迷航》裏的“亞空間通信”設備,但也僅此而已。事實上,他進一步思考了超光速通信可能帶來的後果。他深知狹義相對論裏關於超光速通信會產生的各種奇怪的效應。如果可以即時傳送信息,就可能出現信息在被發出之前已被接收的情況。因此,把信息傳回過去變成了可能。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斷言,所以我們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麽會這樣。解決這個矛盾的最簡單的辦法分為兩步,但這確實有可能,前提是我們必須有一個即時通信器。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結合了運動的基本規律和關於光本身的超前理解。在此之前,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提出,光是電和磁的相互作用。一個運動的電荷會產生磁,同時一個運動的磁體會產生電。變化的電場會產生變化的磁場,變化的磁場又會產生變化的電場,循環往復。整個電磁場理論是一套非常自洽的理論。

電場和磁場的相互轉換過程只在一定速度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立,這個速度經過計算就是光速,這也證明了“光是一種電磁波”的結論。愛因斯坦用一個思想實驗進一步探索了這個概念。他假設自己同一束陽光一起穿過太空。(據說這個實驗是在一個公園的草坪上完成的。愛因斯坦懶洋洋地躺在草坪上,陽光灑向他的眼睛。)當時還年輕的愛因斯坦想,如果他和陽光同速運動,那麽以他的視角來看,太陽光是靜止的。於是,問題出現了。

如果光不是以光速運動,它就不存在了。電場和磁場相互轉換的過程在其他的速度下都不成立,只在光速下成立。光速在真空中是每秒299 792 458米,也就是每秒18 600英裏。(度量值如此精準是因為,米的定義是光一秒走過距離的1/299 792 458)。所以愛因斯坦不能和陽光一起運動,因為如果陽光不運動,它就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假設的世界中,任何物質一旦以任何速度開始運動,它周圍的光都將不復存在。這是通過相對論計算出來的,但它不是愛因斯坦的“拓展”版,而是伽利略的“原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