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三章 孤寂荒島遇親人(第2/3頁)

“兩個問題都可以,我親愛的小姐,我保證給你滿意的回答。”

“那好,”那少女又說,“假如您被拋棄到荒島上,您害不害怕?”

“害怕?我會害怕嗎?”地理學家叫了起來。

“得了,我的朋友,”麥克納布斯說,“您大概不會說您希望被拋棄在荒島上吧?”

“我當然不希望如此,”巴加內爾說,“不過,真有這樣的遭遇,我也並不害怕。我會重新安排好生活,以打獵捕魚為生。冬天,找個山洞過冬,夏天可住在樹上。建個儲備房把所獲物品儲藏起來。總之,我會好好開發那個孤島。”

“您一個人能開發嗎?”

“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一個人開發了。天無絕人之路嘛!不過,我還可以找些動物做朋友呀!比方說,馴服一只山羊,教一只鸚鵡學說話或訓練一只可愛的猴子聽我使喚。如果運氣不錯,再遇上一個像魯濱遜遇到的那位忠實的夥伴星期五,那更好。這樣一來,生活不是非常美滿嗎?兩個人住在一個孤島上,豈不是美事?假如少校和我……”

“得了吧!謝謝你,”麥克納布斯急忙說,”我可學不了魯濱遜,別把我扯上。”

“親愛的巴加內爾先生,”海倫娜夫人發話了,“您又在遊思妄想,心猿意馬了吧!現實和夢想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您只是在想象魯濱遜的生活,被人拋在一個事先選好了的孤島,然後,大自然把他當作寵兒一樣對待。您只是看到陽光的一面。”

“怎麽,夫人!您不相信一個男人可以幸福地生活在荒島上嗎?”

“我不信,”海倫娜夫人接過話說,“人生本來就應該生活在社會中,而不是離開人群過孤獨的生活。孤寂早晚會讓人絕望。當一位遇難的人剛開始從海濤裏爬上島時,由於缺乏生活物質和生存的基本條件,他可能不想到別的地方去,也想不到未來的威脅。但是,時間長了,就會感到孤苦伶仃。一個人獨守荒島,遠離親人,毫無希望重回故裏,又無希望重見親人,他該如何是好?該有多痛苦啊!那個孤島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他一人就是全人類,臨終時,他會無比孤獨寂寞。仿佛自己是世界末日中的最後一人。相信我吧,巴加內爾先生,我還是勸您不做這樣的人好。”

地理學家深感懊悔,不得不承認海倫娜夫人的話很有道理。有關孤獨到底是好是壞這一話題還沒有結束,鄧肯號已停在阿姆斯特丹島距岸1公裏的海面上了。

阿姆斯特丹島位於印度半島的子午線上,由兩大島嶼組成:北邊的叫阿姆斯特丹島,又叫聖彼得島;南邊的叫聖保羅島。兩島孤懸在印度洋上,相距只有33英裏。兩島的名字常被地理學家和航海家顛倒混淆。

“荷蘭人弗拉明在1796年12月發現了這兩個島嶼,後來,丹特爾加斯陀,帶著希望號和探求號在尋找拉白魯斯的途中又勘察過此島。丹特爾加斯陀的兩名海員在地圖冊上將島的名字標錯了,從此兩島的名字便混淆了。1859年奧地利軍艦諾伐拉號作環球航行時,航員們才開始糾正這個錯誤。”巴加內爾著重強調說。

聖保羅島位於阿姆斯特丹島以南,是個無人居住的小島。錐形山體,或許在遠古時代是座火山。阿姆斯特丹島周長12英裏,島上住著幾個自願背井離鄉之人,他們已經習慣了那種孤寂的生活。他們在這裏看守漁場,漁場歸波旁島上的商人奧陀凡先生所有,一位沒有獲得歐洲列國承認的島主。他在這裏捕魚腌魚,然後大批運出去賣,每年可獲約3000英鎊厚利。

值得一提的是,阿姆斯特丹島應屬法國所有。按最初占領權,應屬於波旁島聖德尼斯航主卡曼先生。後來,按某一國際條約規定劃給了波蘭人,波蘭人從馬達加斯加島找來奴隸在此墾殖,說是波蘭人的就等於是法國人的,結果這個島又落在法國人手中。

1864年12月6日鄧肯號在島邊靠岸時,島上只有3個人;一名法國人和兩個黑白混血人,3個人都是那島主兼商行老板雇用的夥計。巴加內爾很高興地與那位同胞——可敬的維奧先生握了手。維奧先生年歲已高,是位忠厚長者,他很客氣地招待了島上的貴賓。能有幸接待這樣一行可愛的外賓,對他來說,今天真是一大吉日。因為,平日裏只能與來阿姆斯特丹島捕海豹或捕鯨魚的粗人打交道。

維奧先生向客人介紹了兩位混血兒,他們就是島上的全部居民。他們的住房位於西南部一個天然良港的深處,這個港口是由於山崩而形成的。

很早以前,阿姆斯特丹島曾有遇難的人上島棲身。巴加內爾講述了兩個故事,眾人聽得津津樂道。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兩個蘇格蘭人在阿姆斯特丹島上的漂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