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吳小清的學習天賦

吳小清面前有兩張紙。

第一張叫“寧州是20XX-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調研考試,高一物理(必修)試卷”。

第二張叫參考答案。

試卷是顏雁幫他帶回來的,這次回寧州之後,他沒事就去公司,接受顏老師的課外輔導,就連現在在執行任務,也沒有忘記每天做一套卷子。

空間站裏的生活相比起地球,更多了幾分無聊,在這裏做卷子,反倒是一種消遣。

只是,唯一不方便的是,在這裏,沒有人輔導自己,就算自己有了疑問,也沒法得到解答,還得全部記下來,回去再找顏雁解答。

沈教授現在是肯定沒空的,跟那個俄羅斯人回來之後,他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制作上面去了。據說已經試爆了兩次,效果很好。

現在他們運回來的那兩顆*,其中一顆就被安裝上了*,*采用電子引信,一共有三個控制器,分別放在搜救隊、沈長文、吳小清的身上。按照搜救隊所說的,他們三個任何一個按照正確的辦法啟動這個引信,*都會爆炸。

這個能夠引爆*的,無比危險的東西,現在就放在吳小清的褲兜裏,這麽一來,搞的吳小清現在手都沒地方放了——他總覺得會不小心按到幾下,然後*就炸了。

搜救隊也不會教。他教吳小清所有的知識,都是來自任務提示中,必要的細節提醒,除了任務意外,對吳小清傳授任何形式的知識,都不符合搜救隊以前訂下的規則。哪怕所傳授的知識,可能地球上已經存在並且大規模應用了,就像吳小清眼前的這張試卷一樣。

但這依然是不可接受的——按照搜救隊的說法,傳授知識的具體過程,比傳授的知識本身信息量更加龐大——一種高效的教育理念,可能比傳授某種特別的技術更具有不可預測的風險。

所以吳小清現在只能自己做題,自己再看答案。當遇到答案和參考答案不一致的時候,他只能自己嘗試著去找到原因——但大部分時候是根本找不到的。

但即使這樣的吃力,吳小清依然把這個做試卷的習慣堅持了下來。俗話說,勤能補拙,這種堅持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有效果的,在剛進行這種做試卷的學習時,他每次做完一張卷子,再自己批改完,給出分數,一共需要三四個小時,這最近的一個多禮拜下來,這個時間被縮短到了2個小時以內。

這倒不是說,吳小清做試卷的速度更快了,事實上,這兩個小時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做卷子本身,試卷限制的最長時間是一個半小時,他每次都不得不超時。這進步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批改的速度變快了很多。

最開始做卷子,他每次批改,都會不斷的懷疑參考答案的權威性——那個時候,他總認為自己千辛萬苦想出來的答案肯定是對的,怎麽想都是對的。

這種迷信讓他每次批改都非常艱難,每一個打下去的X,對吳小清來說,就是對自己的一次摧殘。但是被顏雁打擊過無數次之後,吳小清知道了一個最淺顯的道理——當他的答案和參考答案有出入,先不要去想為什麽,先打上X,扣分,其他的一切,等回去再說。

這個要求跟搜救隊要求他,在任務執行過程中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吳小清也執行的很好,這樣一來,這速度可不是就快了。

如果是在高中,任何一個物理老師看到一個學生,有吳小清這麽自覺的學習精神,他肯定是倍覺欣慰的。

哪怕這個學生的成績很差——但沒關系,這才高一,有的是時間來打磨。但,如果他一連看著這學生做了半個月的卷子,成績依然如此慘不忍睹之後,恐怕也免不了產生一些其他的心思,比如,讓這個學生回初中,再回去讀兩年,或者,去醫院看看腦子。

從打算認真學習開始計算,吳小清一共做了14張卷子。這些試卷都是開卷考試,當然開的卷也只有一本高一物理教材。這些卷子的最高分是18分,所有的得分都是靠選擇題命中。最低得分是2分——這兩分比那18分還難得,是吳小清在做應用題的時候,終於寫對了兩個公式——計算的對錯已經無關緊要了,但這兩條公式,是突破性的進展。

對於初中沒有正經上過一堂課的吳小清來說,能夠正確理解牛頓三大定律,並在力學題中寫對,這已經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突破了,但對於吳小清來說,這遠遠不夠。每次看到試卷上,密密麻麻的X,他都覺得心中有一股深深的挫敗感。

在吳小清剛開始這段學習之前,他對自己還是蠻自信的——他畢竟是拯救過兩個世界的救世主,哪怕就是個聽吆喝的,但那麽多人,真心實意的感激,那麽多人,真正正正的活了下來,這總不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