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一章 公元2048年(第3/30頁)

友成大臣的氣勢頓減:“你真的……”

“怎麽樣,大臣?這項提議可以實際推行嗎?”遊佐問。

“呃……等等。”

“可是,大臣。”

“我說讓你等等。”大臣擦了擦額上的汗水,“我懂你的意思,但是,政治是個復雜的東西。總之現在……”說著,大臣提醒旁邊的政務官,“喂!”

政務官連忙說:“啊……大臣,接下來我們還有安排。”

怎麽看怎麽假。

友成大臣轉過身:“所以呢,這事兒咱們回頭再議。那些動畫重新做,好吧?”

遊佐等人只好起身離席,走出內務大臣辦公室。

深町朝剛剛關閉的房門投去輕蔑的目光:“大臣的日程調整這種事,也要政務官做?”

“裏面聽得見哦。”遊佐推著深町的背往前走。

一出內務大臣辦公室,便是鋪滿深紅色地毯的寬闊走廊。沿著左右墻壁排列著大理石圓柱,讓人聯想到古希臘神殿。圓柱上方還殷勤地打了燈光。如果你憤慨地嘆息著擡頭,會發現拱形穹頂。據說有大臣曾提議在那裏繪上西斯廷禮拜堂[3]一樣的穹頂畫,但決策者良知尚存,覺得那似乎太無恥了,便未能施行。無論如何,被要求設計這裏的建築家確實值得同情。

穿過走廊盡頭的第二扇門,終於從天界返回人間。前面就是內務省職員的戰場。但各局的房間裏,幾乎看不到西裝革履上班的人。大家都不成體統地解開了白襯衣的紐扣,卷起袖子,趿著拖鞋,啪啪啪地匆匆走來走去,充血的眼睛緊盯著阿克萊德材質的屏幕。一般來說,只有在去見大臣和議員或者與外面的人會面的時候,他們才會打領帶。

遊佐等人默默地穿過喧鬧的走廊,進入電梯廳。摁下按鈕,電梯門很快打開,他們進入無人的電梯廂。門關閉的那一刻,三人不約而同地嘆了口氣。

笹原次官盯著跳動的樓層數字道:“看來,傳言都是真的。”

“真是瘋了。”遊佐答道,也擡頭盯著樓層數。

“我今晚會去見共和黨的依田幹事長,摸清執政黨的真實想法。”

“我現在就帶著深町君去民權黨總部。”

“去見黨首嗎?”

“不。我去見一位素有交往的議員,問問那件事的真偽。”

“一定要有分寸。雖然對方不是友成大臣,但如今大家都有些神經質。”

電梯停在了五樓。

笹原次官輕輕舉起手,下了電梯。

電梯接下來停在地下二樓的停車場。

“真的可以不去總務科領公務車使用券?”深町問。總務科在一樓。

“今天我們坐膠囊車去。”

通常政府機關職員前往議員會館或者黨總部時,都會乘坐帶有時代特色的配司機的黑色公務車。表面上的理由是尊重規矩和傳統,但實際上,這麽做是為避免過分敏感的議員覺得自己受到了輕慢。在沒有這種擔心的場合,或者不願惹人注目的時候,乘坐自動膠囊車就夠了。

自動膠囊車是最近十年左右普及的四座城市型移動工具,簡稱“膠囊車”或“膠囊”。如同大型瓢蟲的車體下,有六個小輪胎,停止時可以三百六十度轉換方向。不必親自駕駛,只需系好安全帶,輸入目的地,車就能自動駕駛。

由於碰撞回避系統的可靠性不高,膠囊車的最高時速被限定為四十公裏,無法用以遠距離運輸。不過,即便時速四十公裏以下,撞車也不能完全避免,這真讓人無語。如今在美國的主要城市,乃至首爾、上海,膠囊車的時速標準都是六十公裏。決定引入膠囊車時,可能是受到韓國企業的影響,執政黨某議員向議會施加壓力,要求采用韓國產品。膠囊車項目負責人被這種無視國家利益的言行所激怒,故意將內幕泄露給媒體,結果該議員淪為千夫所指,被迫交代動機。可是,至今仍有人認為,如果真為國家利益著想,就應該采用性能更好的韓國產品。

內務省地下停車場的一角,三年前設置了專用充電站,隨時停放著十輛以上的膠囊車。

遊佐碰了碰最前面的一輛膠囊車的黃色車體,鷗翼式車門緩緩打開。膠囊車的電腦讀取了遊佐胸袋中身份卡的數據。

鉆入車中坐好,系上安全帶,車門關閉落鎖。控制面板上各種指示燈亮起,觸控板上浮現出“歡迎”二字。調出菜單,輸入目的地,摁下“出發”按鈕,輕柔的鈴音響了兩下,車便開動了。

背後隱隱傳來發動機的悶響,輪胎的微幅震動也能感受到。說坐這種車很舒服,那只能是違心的恭維。車爬上彎彎曲曲的車道,來到了地面上。

霞關[4]的景象一如既往,示威遊行的隊伍將政府機關集中區都包圍了起來。

不過,如今已不流行排著長隊舉橫幅呼口號的方式,而開始普遍重視娛樂性。遊行隊伍要麽做著整齊有序的團體操,要麽身著華麗的衣服跳著桑巴舞,以求別出心裁,吸引媒體注意。但對在霞關工作的官員來說,外面仍是一樣的吵鬧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