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漣漪中的星球

這一次,宇宙遠比我們的想象來得瘋狂。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那顆隱形的黑暗天體如鬼魅一般出現在了人類的視野中。

而有意思的是,第一個窺探到這一異象的人竟是來自澳大利亞的業余天文觀察者,布拉德。每個夜深人靜的夜晚,這位彗星獵手都會潛伏在他位於墨爾本鬧市區的廉價公寓中,通過一根汙跡斑斑的網線,從全球巡天系統(1)主頁實時下載最新的電子星圖,在一幅幅滿是恒星的照片中依靠肉眼捕捉可疑的天體,其本意只是搜索飛近地球的未知彗星與小行星。

在一個冬日的寒夜裏,布拉德如往常一樣忙碌了五個小時後,依舊一無所獲。他有些疲倦了,打算結束搜索。然而此時心中莫名升起的一股緊迫感,讓他決定再多坐上一會兒。他唯恐自己會錯過什麽,於是一面抵抗著倦意,一面快速瀏覽星圖。此刻,在他酸痛的眼中,電腦屏幕上的那些星星似乎都在向他嘲弄般地忽閃著眼睛。牧夫座方向上,記憶中一小簇原本稀疏平常的深空星團似乎變了形,彌散出的光暈膨脹了不少,也明亮了不少。這可真奇怪呀,布拉德久久凝望著屏幕。也許自己的記憶並不牢靠,也許……獵手的警覺讓他不敢忽視這個異常區域,他從網絡調出該星域過往一段時間的數據,一經對比,他驚訝地發現:在過去的二十多個小時內,經過該區域的星光就像是被一塊搖擺不定的凸透鏡放大了,甚至不時有星體呈現出了兩個相互疊映的模糊影像。這可不是超新星爆發的跡象啊,他苦苦思索著。或許是引力透鏡!布拉德心中驀地一驚,多年的天文經驗告訴他,一定有某個天體闖入了這片區域,橫亙在了遙遠的深空天體與地球上的望遠鏡之間,依照廣義相對論,這個天體具有的巨大質量扭曲了時空,就如一片凸透鏡,將渺遠的恒星的光線增強放大了。

布拉德被自己的發現震住了!這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天體呢?但他來不及細想,迅速向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報告了這一奇妙的發現。於是乎,這一永載史冊的時刻定格在了格林尼治時間2021年8月22日深夜兩點。

緊接著,NASA立馬行動起來,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天文望遠鏡被迅即調動,紛紛投向了這個神秘的天體。然而,讓人們感到難以置信的是,幾乎覆蓋所有電磁波波段的搜尋都未能尋覓到這個大質量天體的絲毫蹤跡,望遠鏡能捕捉到的仍是該方向上如萬花筒般忽閃破碎的星光。

盡管無法直接觀測到這顆詭異的天體,但通過背景星辰的位置以及被放大星光的亮度,NASA的大型計算機輕而易舉地計算出了該天體的數據:這個距離地球0.12光年、擁有4倍木星質量的怪獸,正以1/10倍光速向著太陽系方向奔馳而來。

也就是說,要不了一年時間,這一巨大無匹的怪獸就將侵入太陽系。沒人知道其可怖的質量將會給地球帶來怎樣浩大的劫難。

這個驚世駭俗的消息一經曝光,空前的恐慌就如同瘟疫一般在全球各處蔓延開來。

兩天後,國際天文聯合會在布拉格召開緊急會議。全球天文界最傑出的大腦都匯聚到了8月陽光燦爛的布拉格,討論夜以繼日地進行著。可對於這樣一個既擁有龐大質量,又不與任何電磁波作用的古怪天體,留給天文學家們選擇的答案並不多:由於未能探測到X射線,因此不會是微型黑洞;未捕捉到紅外輻射的蹤跡,因此不可能是褐矮星;同時,候選答案之一的黑暗星雲也因不具備巨大的密度,而被很快排除掉了。

經過長達三天馬拉松式的反復爭辯,最終,天文學家們極不情願卻又別無選擇地給出了結論:這個不速之客正是人類尚無法理解的暗物質——這也許是地球上的天文學家們最不願面對的一個答案了。

事實上,暗物質對天文學家來說並非一個陌生的概念,早在20世紀的最初幾年,根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人類就確切地劃分出了宇宙能量的分布圖:普通物質(包括星辰、星際物質、地球、人類等)僅占宇宙總能量的百分之四;而暗物質卻占據了百分之二十三的比重,其主導了整個宇宙的結構,能夠阻止星系分崩離析;剩余的百分之七十三則為暗能量——另一股神秘的力量,人類同樣知之甚少——主宰著整個宇宙的加速膨脹。

然而,由於這些如幽靈一般的暗物質並不輻射電磁波,天文學家一直無法直接觀察到它們。因此,長久以來,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都未能獲得實質性進展。但毋庸置疑的是,暗物質在宇宙演進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天文學家現有的宇宙模型中,每個星系的中心與邊緣都存在著數量龐大的暗物質暈,這些奇異的物質就如同功能強大的引力膠水,在星系尺度上將正常物質凝聚在了一起,從而使其在漫長的時間裏逐漸燃燒成形,聚為恒星。在這個意義上,是暗物質塑造出了銀河系的璀璨群星,乃至於地球上的世間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