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第2/2頁)

“什麽意思?”

風穿透了廣漠的黑暗,撞擊著花房的玻璃墻,發出幹燥骨骼搖晃般的聲響。店主轉過頭,似乎正凝視著那聲響的來處;或導致那聲響的,不明確的虛空。“因為,她們曾是一對戀人……”


[1] 據考,“芯片蟲標本閱讀器”之盛行約始自公元2180年代左右。此為一應市場需求而誕生之工具。如前述,自2150年代起,“芯片蟲植入”逐漸廣為大眾所接受,其後並有諸多相關儀式應運而生。部分人士習於將芯片蟲制為標本保存,作為紀念(參閱批注11)。然而制為標本之芯片蟲,由於已失去生命,無法借由一般閱讀器讀出其內容。如此一來,紀念價值則大為降低。準此,遂有廠商針對“芯片蟲標本閱讀器”進行研發量產。至於“芯片蟲標本閱讀器”之運作原理,則另有一番曲折;簡言之,與自古典時代末期即開始發展之幹細胞研究應用有關。首先,正常活體芯片蟲之運作依賴於蟲體內部之神經系統(舉凡身份證明、駕照、簽證、護照等相關資料,或信用卡、車票、筆記本、影音播放等延伸功能,均與此有關);而在芯片蟲於人體手臂內生長成熟後,此一神經系統則與人體之固有神經、血管等相連,以攝取營養,利於芯片蟲維持生命,保持運作,同時確保芯片蟲內存數據留存。然而芯片蟲一旦死亡,制成標本,則儲存於其神經系統中之數據亦將逸失,不復存留。因此理論上,所謂“芯片蟲標本閱讀器”之運作原理,唯一之途徑,即是尋求已死亡芯片蟲之“死而復生”。乍聽之下,近乎不可能。然而2178年,中國泰立集團卻召開記者會公開宣稱已克服此一難題,並宣示第一代“芯片蟲標本閱讀器”已進入量產,預定一個月後正式面世。經查,此一理論障礙系由香港科技大學應用神經學系周秉均教授所率領之研究團隊(其時正接受泰立集團委托進行此一研究)攻克完成。“在邏輯上,這同樣是唯一途徑。”於接受平面媒體專訪時,周秉均表示,“死亡芯片蟲所留下的,僅是蟲體而已。然而其內部神經線路之形態卻依舊存在。這些神經細胞,早先亦是由初始幹細胞逐漸分化而來。而數據之儲存,正與分化的先後、分化的形態有關……這有些類似古典時代的數字編碼——所有數據都被格式化為二進制的0與1;而在芯片蟲內,所有數據都被以某些特定分化形態與分化次序編碼。我所做的,便是發展出一套逆推方法,借由對蟲體標本內部神經細胞現狀之細致分析,逆向推演,重建其分化過程……”換言之,於完成“幹細胞分化逆推”此一關鍵步驟後,使用者可獲取一藍圖。此藍圖即為“欲讀取之標本芯片蟲”當初進行幹細胞分化之過程。此時,用戶便可另取一“芯片蟲神經幹細胞”以為材料(即采取另一只活體芯片蟲之神經幹細胞),以此一藍圖為本,重新培養,原樣復制一完全相同之活體芯片蟲。而於復制完成後,針對此活體芯片蟲,僅需以一般芯片蟲標本閱讀器進行讀取即可。換言之,僅需掌握此“幹細胞分化逆推法”,重制一活體芯片蟲,即可克服芯片蟲屍體無法讀取之難題,等同於使已死亡之芯片蟲標本“死而復生”。此即為“芯片蟲標本閱讀器”之技術原理。公元2180年,日本松井集團宣布溢價並購中國泰立集團(泰立集團之股價於當日暴漲86%)。三年後之2083年,松井集團則宣布首次發展出整合型全自動芯片蟲標本閱讀器;於該閱讀器食入芯片蟲標本之後,分化逆推、屍體復制、讀取活體等步驟皆可一次完成。“芯片蟲標本閱讀器”之形制遂步入規格化階段,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