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考場內(第2/2頁)

書面意思是,都說孔子是有大學問的人,可是他的學問從哪來,為什麽可以教給大家學問呢?

這道題並不難,屬於送分題,考的是考試對四書五經的記憶。

論語內,子貢當時就給出了答案,只要按照標準答案回答,這道題便是正確的。

王旭回想了一下論語,筆尖沾墨,寫道:“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這句話的意思是,文王與武王的傳承並沒有滅絕,還是有人傳承的。

賢者能從中學會大道理,普通人能從中學到小道理,他們身上都有文王與武王的傳承。

孔聖便是一位賢者,能從小道理中悟出大道理,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為師,怎麽是不學習呢。

老師將諸多大道理,小道理,整理出來傳授給我們,這是我們的幸運,老師有這樣的本事,為什麽不能治學?

舉人試中,第一天的考試是最簡單的,只要熟讀四書五經便可通過。

主考官給出的問題,受限於四書五經,萬變不離其宗,答案也在四書五經之內,對王旭而言並不難。

當然了,這是對王旭來說,有些人連四書五經都沒有看全,更別說背下來了,遇到生僻點的問題很難回答出來。

一連十道題,王旭聽完對答如流,只用一個時辰便寫出了答案。

其余考生,有的下筆如流,有的絞盡腦汁,更有人進了考場便緊張,一緊張什麽都忘了,坐在那裏嚎啕大哭。

眾生百態就在眼前,王旭見之,觀之,不為所動,穩如泰山。

第一天,便在這種寧靜與焦躁中渡過,寫得好的人氣定神閑,答不出的人抓耳撓腮。

第二天,考試依舊在繼續,題目也從四書五經,擴大到了雜學範圍。

雜學不是雜家學術,同樣由聖賢鑄造,只是相比四書五經偏些。

比如春秋左傳,公羊傳,史記,爾雅,孝經,荀子,一大批聖賢著作。

這就有點偏門了,光是這些書籍,就有很多人沒讀過,想要記下來更是難上加難。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科舉取士,同樣也偏向於士紳階層,因為寒門子弟要是沒有機遇,根本買不起也買不到這些書,連書都沒有你說你考什麽。

王旭依然對答如流,士紳階層只要書讀得好,肯努力,又有一點天賦,中舉人並不難,就跟大學教授的兒子考大學,很容易考上重點一樣,有這個文化底蘊。

與他相比,一些沒讀過這些書,或者讀過,沒有全記下來的考生就犯難了。

雜學本身就是偏科,各種知識與譯文加起來數百萬字,相當於一本上千章的小說了。

再加上很多微言大義,一字之差意思全變,在場的考生寫的很辛苦,有人寫到淩晨都沒寫完,寫點改點,便寫邊想,簡直比便秘都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