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浩歌起舞散花台

僅僅十日之後,一座嶄新的集市,矗立在蒙漢邊境上。

本次互市由俺達汗上書提出,吳越王從中斡旋,嘉靖皇帝禦筆親準,雙方都不敢怠慢,早早準備起來。在互市正式開市前,便已召集了不少各地商販,聚集到此。

集市並無實體建築,只用木樁圍成籬笆,劃定大致的範圍,便於蒙漢兩地百姓在集市中自由交易。集市雖然簡易,卻布置整齊,綿延數裏,看上去十分壯觀。

集市最中心的位置,由木樁劃分出十余處較大的圍欄,便是馬市的範圍。互市初始階段,蒙古向漢輸出的商品本就以馬匹為主。一些較為富裕的牧民,趕著數十匹牲畜占據其中。這些馬匹高大壯碩,毛色油亮,遠非漢地羸弱的馬匹可比,讓漢地百姓大開眼界,嘖嘖稱贊,忍不住就要解囊購買。

馬市東面,用木杆和氈帳支起一排排簡易的棚戶,掛出各色麻布織成的商幌。幾根木材和一塊長板支起簡易櫃台,台腳裝著輪軸,隨時可以移動。各色印著掌櫃貨號的麻布披垂下來,將櫃台裝點得簡單而整潔。一筐筐茶葉、一匹匹絲綢、一件件瓷器便羅列在這些櫃台上,亦讓蒙族牧民們大開眼界。

另外還有一些本小利薄的商販們,租不起攤位,便推著板車、挑著擔子聚集在馬市西面。西面的集市規模雖小,卻最是繁華。賣胭脂水粉的、賣皮貨毛骨的、賣油鹽醬醋的、賣衣裳鞋帽的、賣犁鋤農具的、賣紙張字畫的、賣山東大餅北京豆汁蘇州千層糕湖州粽子的、賣無錫泥人揚州剪紙四川臘肉湖北辣子的,應有盡有,叫賣聲此起彼伏。倒也不止蒙漢兩族百姓,還有藏人、滿人、裕固人、東鄉人、維吾爾人雜沓其間,喧呼叫嚷,場景之盛,真如羅刹海市一般。

馬市的正前方,早已搭起一座祭台。祭台上鋪著厚厚的白色氈毯,中央支起一座丈余高的架子,掛起一面巨大的銅鑼。銅鑼沐浴在清晨陽光下,發出金黃的亮光。十數把楠木交椅分列祭台東西,為首的兩座上還分別鋪著虎皮和明黃色的錦墊,看上去極為莊嚴。

日過三杆,很快便是正午,開市的盛典也即將到來。商販和百姓們都放下了手中的貨物,聚集到祭台前。身著盛裝的鼓手、樂師、舞者也陸續進場,在祭台下靜靜等候著。

眾人屏氣凝神,擡頭仰望著那面銅鑼。

奪目的日色下,巨大的銅鑼熠熠生輝,似乎也在渴望著敲響祭告天地的音符。

只待正午的太陽照臨大地,祭神之舞者踏過最後一個節拍,飛身躍起,將這面銅鑼震響,這座寄托著兩地人民富裕與和平之期望的互市,便可從此開啟。

禮炮三響,兩隊輝煌的儀仗分別自祭台東西面行入,所有人頓時跪拜下去,久久不敢擡頭。

西面一隊駿馬白袍,便是蒙古可汗俺達、國師重劫、十二土默特首領一行。東面一隊朱紫藻繡、儀仗煌然,卻是本次互市欽差特使吳越王的王駕。雙方一番寒暄之後,分賓主落座。此地雖是兩國交界,但仍隸屬俺達汗管轄,故吳越王便落了東面客座,悠然地看著祭台,靜等著互市的開啟。

吉時將至,俺達汗向下輕輕揮了揮手。

一直在台下候命的樂師與舞者緩步行出,他們全身盛裝,面目肅然,依次跪拜過天地、俺達汗、賓客,便要開始這場虔誠的祭神之舞。

鼓聲,蒼茫而渾厚,在遼闊的大地上敲響,仿佛上古征伐時的哀婉戰音,一聲聲,動人心魄。

舞者,手持雉尾,白色長袍上綴滿珠寶,緩緩踏上通往祭台的階梯,一步步,走向莊嚴。

無數雙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祭台,無數顆心隨著鼓聲跳躍,緩緩點燃。

這些百姓多半來自附近村落,地處兩國交戰的最前線。從明朝建立以來,蒙漢兩國百年征戰殺伐,他們便首當其沖。他們的家園數度建立,數度被摧毀,辛辛苦苦積蓄的財富也在瞬間化為烏有,幾乎每個家族都有人因戰爭與饑餓而死,幾乎每個人都曾因逃難而流離失所。

如今,這一切都將成為過去了麽?連天烽火、淒厲的號角,都將化為商販的吆喝,自由的貿易的喧鬧了麽?披甲執銳的士兵、溝壑交布的戰場,都將化為行商的馬隊、繁榮的都城了麽?貧窮與戰亂,鮮血與廝殺,將不再玷汙這片土地了麽?

那些人眼中漸漸蘊起了熱淚。

突然,鼓聲戛然而止,鼓槌鏘然落地。

正要踏上祭台的舞者發出一聲驚呼,跌倒在台下。

——祭台上那張供舞者踏足的白色氈毯,竟不知什麽時候變成了一片血紅!

漢地人民面面相覷,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祭台為什麽會出現如此驚人的變化,只感到一種不祥的預感,迫人而來。恐懼宛如沉沉的黑雲,壓在這座剛剛建立的集市上,沉重得讓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