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3/33頁)

他們力保帶走了魚朝恩的一批死士,留下了一些無法終結的尾巴。

魚朝恩當勢時,那些死士很為他殺了一些人,有些是他的政敵,也就是在朝堂上攻劾過魚朝恩的人。當時吃了虧,沒扳倒魚朝恩,反而自身罹罪,輕則罷黜,重則流放,魚朝恩為了示威。再派門下的死士暗殺。

講暗殺還不如說是明殺,那些人根本就是明目張膽,公開闖進人家家裏。擺明身份,留下姓名,殺人揚長而去。那時皇帝都在魚朝恩的挾制下,殺了還不是白殺了,被害者的家屬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而已。

現在魚朝恩倒下去,皇帝為了對那些人表示歉意。差不多全是讓他們的子侄承復先人的官職。但有些人身後無嗣,遺下的孀婦卻上呈血表,要求懸奸緝兇。

行文到了江南,就被黃衫客與賈仙兒夫婦頂了回來,他倆持有皇帝親書的手諭,說明是既往不究的,人在他們的保護中,官府也直了眼,沒有了辦法。而且賈仙兒在回覆皇帝的一封私函說得很不客氣。

說為人君者不可輕諾背信,既有手諭赦免了那些人,就不該追究,要不是他們以江湖道義敦勸那批死士離開了長安,即使殺死了魚朝恩,大局也不見得能如此輕易平息下來,那些人想到反正罪無可赦,左右都不免一死。帶了他們所結的禁軍將領反起來,天下不會如此太平。

他們為了皇帝盡了最大的心,不想居功,皇帝也不該讓他們為難。

皇帝就知道緝兇是不可能的,但不表示一下,無法對那些冤死者的遺屬交代,有是賈仙兒的私函也傷了皇帝的尊嚴。弄得他很不開心,而且廷臣也頗有微議。

事情被汾陽王知道了,這位老千歲倒是仗義執言。會同了翼國公在朝堂上痛斥那些人,把當時在他家中誅殺魚朝恩的真實情形說了出來,叫大家適可而止。

有兩個元老大臣還辯說朝廷威嚴必須維持,不能太縱容那些江湖人,汾陽王發了脾氣,罵的話就難聽了:“魚朝恩監國當勢之時,你們噤若寒蟬,連屁都不敢放,要不提那兩位江湖豪俠,你們都還是在魚朝恩的威脅下過日子,含冤者仍然是冤沉海底,好容易得到了昭雪,大家也應該滿足了,還鬧個什麽勁兒?朝廷有國法不錯,但國法並沒有能制裁巨奸大惡,魚朝恩是靠著那些江湖豪俠剪除的,江湖規矩不禁報仇,你們誰要是願意按照江湖規矩報親仇,老夫可以代黃大俠伉儷答應,替你們安排,誰要是不服氣,指名索仇,憑本事一刀一槍地解決,你們要是沒這個膽子,就不要再為皇上找麻煩,皇上有憂時。沒見你們為皇上分憂,現在卻有臉來提要求……。”

老千歲這一發脾氣,天大的問題也迎刃而解,魚朝恩死後的緝兇余波總算風平浪靜了。

汾陽王這話說得是激烈一點,但也替皇帝省了不少口舌,而且這話可以由汾陽王講,皇帝自己卻不便出口。

汾陽王這一頓發作自然是先經皇帝同意的,賈仙兒私函到宮中,皇帝很傷腦筋,信不能給廷臣們看,卻又無法應付廷臣們的喋喋不休。所以汾陽王約好了翼國公把那些大臣們請到翼公私邸來了一場痛罵。

問題雖然解決了,受波及的自然又是李益。

黃衫客與賈仙兒、貫飛是李益的朋友。大家惹不起汾陽王,卻不會在乎這個小小進士。

於是為李益保薦的事只有擱下來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皇帝的耳根子軟,聽了一句閑話:

“江湖人的勢力如此可怕,李益結交江湖人,似未可賦以重寄,否則引黨結朋,難免重演魚監之禍。”

這才是真正使皇帝動心的一句話,當然這番話連汾陽王都不知道的,但事後還是不免傅到他的耳中。

這位忠心耿耿的老元戎立朝行事是很謹慎的,大節當前時,他不會讓步,但也懂得如何避嫌;不多走一步,魚朝恩當勢時跟他一向不合,但因為抓不住他的錯,而他在天下人心中聲望極隆,所以一直不敢對他怎麽樣。

居高思危,當他知道皇帝心中對黃衫客等人都有了疑忌,立刻叫自己的兩個孫兒請辭禁軍統領的職務。

皇帝知道他是為了避嫌,倒是有點不好意思,親自再到郭家去解釋說:“老千歲忠心國事,孤知之甚詳,對黃賈等各位俠士,孤也知道他們不會有異志的。但江湖份子良莠不齊,未必人人都有他們的操守胸襟,所以孤不能對他們過份遷就容讓,否則天下又要亂了,長安都城為京師重地,可是江湖人一直不斷在此鬧事,幾已蔚成風氣,此風必須加以戢止,而且各地藩鎮,羅用江湖奇技異能之士為門客,互相為敵,派遣刺客行刺大員,更是時見不鮮,孤如若對江湖人再加以禮讓,益發增加驕橫之氣,老千歲應該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