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除頑敵火燒蓮花寺 肅匪患出兵大同府(第2/4頁)

他一命嗚乎,死於當場。

大蓮花這一死,院裏的人,心就散了,這叫樹倒猢猻散。“快跑啊!”他們喊著各奔東西,紛紛逃竄。徐良假裝追出幾步,其實徐良也不能把他們都殺了,主要幾個頭領全死了,別人也就算了。

徐良把大蓮花腦袋也剁下來,拎著刀前後院轉起來,看有沒有藏著的賊。他想,怎麽辦呢?按理說死了這麽多人,我得到本地官府報案哪。可徐良又一想,到官府報了案,再驗屍,然後處理,再放我走,起碼得倆月,我一百天的假眼看就到了,沒工夫了。算了,一把火燒了就得了。徐良想到這兒,直奔廚房,從廚房找出不少油來,潑到大雄寶殿的各個角落。然後,把火扇子拿出來一晃,火著了。那時候的建築一般都是木制結構的,沾火就著,眨眼之間烈焰騰空。徐良又把這幾具死屍全扔到火堆裏,自己往天井一退,抱著肩膀觀看火勢。就在這時,有人高喊:“徐良,好小子,膽大包天!刀傷人命,還敢放火燒廟,休走!某家在此。”這下可把徐良嚇得不輕啊!因為他剛才轉了幾圈,沒見有人,這是誰呀?這聲音還非常熟悉,老西兒轉過身來瞧看,他樂了:“原來是你呀,把我嚇了一大跳。”後面來的不是一個是倆,借著火光看得非常清楚。前面這人比徐良矮半頭,但長得非常結實,五短身材,車軸漢子,五官端正,濃眉大眼,雙眼皮兒,小夥子長得挺帶勁。頭上戴壯士巾,鬢插英雄球,周身上下穿著青色襖褲,大衣斜背在身上,手中拎著把龜靈七星寶刀,正是徐良的磕頭把兄弟小義士艾虎。在艾虎身後,站著個小孩兒,也有十七八歲了,長得面如敷粉,一身短襖褲,手中提刀,長得像姑娘似的。但仔細一看,眼角眉梢,帶著殺氣,英俊威風,是個標準的美男子。他正是徐良在南陽府收的徒弟“小俠”龍天彪。徐良受了一場虛驚,趕緊把金絲大環刀歸鞘,來到艾虎面前:“老兄弟,哪有這麽開玩笑的?”艾虎樂呵呵地把寶刀歸鞘,跪倒在地,給徐良磕頭:“三哥一向可好?小弟有禮。”艾虎磕完頭站起來,龍天彪過來了:“師父,您都把我想死了,我做夢都夢見跟師父在一起,我給師父問個安。”徐良把他扶起來:“你們爺兒倆是從哪來?怎麽到這兒了?”“三哥,你倒圖個清靜,遊山玩水,看把你美的,閑得沒事,跑到這兒燒廟玩兒來了。你可知道,我們找了你幾天了,才在這兒把你遇上了。三哥,快回開封府,出事了。”徐良聞聽此言,嚇得腦袋嗡嗡直響。怎麽?

開封府出事了?不能啊,開封府俠義英雄就不下四五十位,雖說我放假走了,可別人沒放假。在家留守的人很多,怎麽會出事呢?難道包大人出了什麽差錯?徐良心中著急,鼻子尖可真冒汗了:“老兄弟,到底出了什麽事?”“三哥,看把你急的,咱得找個地方,容小弟仔細跟你講講。”“好好,咱們離這火場遠一點,到僻靜之處你跟我說說。”

艾虎告訴龍天彪:“好好在院裏巡邏,看看這火勢燒到什麽程度,哪塊兒不旺,就再給潑點油。我跟你師父找個地方說說。”“行。”艾虎把徐良領到僻靜之處,小義士艾虎就向徐良說明了以往的經過。原來,在徐良放假的第五天,皇帝仁宗升坐早朝,文武朝賀已畢,分立兩廂。這仁宗叫殿頭官傳旨,有本早奏,無本卷簾退朝。突然,在班大丞相三朝元老王苞,出班跪奏,呈上幾道折本。仁宗拿過來一看,大吃一驚。這些折本,都是山西大同府以及下屬十二縣和賀蘭關的告急文書。上寫:“寧夏國王趙元浩,勾結襄陽王趙玨起兵四十萬,侵犯大宋。如今正圍打大同和賀蘭,邊關吃緊,宋兵屢戰不利,傷兵損將,十分危急,懇求朝廷速派救兵。”仁宗皇帝看完後,勃然大怒。心說趙元浩,我大宋朝對你不薄啊,我的祖上曾經加封你為大夏的可汗,立你為王,同時賜你姓趙,你這才叫趙元浩。咱們兩方面修下國書,互不侵犯,友好往來。大宋朝每年都給你送去很多綢緞、米面、珍珠、瑪瑙、藥材,供養你們這麽多年,想不到你是個白眼狼,無故興兵,犯我大宋。真是可殺不可留!另外,仁宗還恨襄陽王趙玨,他本來跟自己是一家人,論輩是自己的親叔父,你怎麽能勾串寧夏國反大宋呢?看來你不是我叔父,而是大宋朝的仇人,朕不能與你善罷甘休!仁宗動怒之後,問:“文官武將,哪一位願領兵帶隊,攻打西夏?”言還未盡,武將之中跪倒一人,此人正是五軍督提府鐵帽子王爺嶽橫。

如今呼、楊、高、孟,這四大家的人都老了,武將之中的頂天柱子就是這嶽橫。雖然他年近花甲,但是精力充沛,掌握著大宋朝的軍政大權。嶽橫跪倒施禮:“陛下不必著急,臣願領大宋精兵前去退敵。”仁宗大喜,當時加封嶽橫兵馬大元帥之職,還賞了一把尚方天子劍,行使欽差大臣之權。嶽橫領旨下殿。為調集人馬,又費了一個月的時間,首先他從湖南調來飛叉太保鐘雄,讓鐘雄率本部人馬,做他的先行官,點精兵十萬,兵發大同府賀蘭關。這場戰鬥空前激烈,一開始,大宋的兵得勝了,一股作氣收復了賀蘭、大同,又往前挺進了一百五十裏。沒想到,人家大夏國進行反攻,四路出兵,把宋兵包圍了。嶽橫大敗而歸,如今死守賀蘭大同府,戰爭十分吃緊,特別是邊境上二十三個縣的老百姓全都逃往內地。有的跑得慢,讓夏兵擄去做了奴隸,邊防上一片荒涼,苦不可言。現在嶽橫告急,要求皇上速派援兵。仁宗也發愁了,宋朝的精兵本來不多,除去各省的駐軍,再除去守衛京師的衛隊,可調者也就十萬余人。這怎麽辦呢?和文武大臣商量之後,又調了五萬到前線增援。這五萬大軍到了之後,勉強把西夏國的軍隊給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