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一招得其道

徐方旭自從得授了《太玄經注》,一直苦讀鉆研,早年雖有些收獲,始終未能窺得經中奧妙所在。

年前他曾與苯教仁欽桑布上師談論佛法,也交流過《太玄經注》上的諸多見解。仁欽桑布上師乃是苯教大能,佛法精深,已到了一法通達萬法的境界,自是對徐方旭多有指點。隨後徐方旭又領著孫向景大理一遊,更是有了許多感悟,終於厚積薄發,只差一通整理,便能從《太玄經注》中得到諸多道理。

沖玄子雖是散漫自由慣了,在修道一事上卻是有著難得的天分。他聽徐方旭提起《太玄經注》,也曾聽師父說起長生老人一脈最是大方,從不藏私,也就大大方方地聽了,又給出了自己的諸多見解。

徐方旭不想這位破戒的道士竟有如此深的道理,一時驚喜,更是與他悉心探討。孫向景雖然聽得雲裏霧裏,始終知道兩人所談的是難得的大道,也耐心坐在一旁,仔細傾聽,不時發問。

《太玄經》原本是一本卦書。遠古時伏羲大帝得了河圖洛書,以陰陽為根基,數理為工具,演化了先天八卦。後來周文王受羑裏之困,窮盡天地智慧,將先天八卦又推演為了六十四卦,作《周易》流傳世間。道家講究的陰陽八卦就是從此而來。

文王的六十四卦是以陰陽作為根基,暗合了“道生一,一生二”的思想。漢末奇人楊雄卻是獨辟蹊徑,借著“二生三”的路子,以天、地、人三才為根基,創造了不同於文王《周易》的八卦思想,著稱《太玄經》。

青城山一脈繼承張天師的道統,以老子真人所著《道德經》為立派根基,對《周易》和《太玄經》的思想很是包容,都有研究。沖玄子作為年輕一代的佼佼者,對道的領悟比之當年的太和真人還要高上幾分,雖不曾見過《太玄經注》的原本,但以《太玄經》的基礎推演,也是高屋建瓴,理解十分透徹。

徐方旭將心中困惑之處一一說出,沖玄子便一一為他解答。說道見解不同之處,兩人便各自論述,旁征博引,碰撞思想。沖玄子在道門一派中算是頂尖的人物,各種道家經典爛熟於胸;徐方旭得了長生老人教導十幾年,對佛法道家都有不俗的領悟。兩人討論爭執中,都發現自己原本模糊的地方漸漸清晰,原本謬誤的地方被一一糾正,一時所獲非凡。

兩人談經論道,不知不覺就說道了日落月升。徐方旭想通了心中最後一處阻礙,沉默良久,忽然仰天大笑,直呼痛快,起身走道院中,將一套長生劍法從頭至尾完整施展了一遍。原本他的長生劍法多有破綻,運轉之間招式總有不如意的地方。如今他一朝開悟,終於領悟長生劍法的精髓所在,一把長劍在手,如臂使指,運轉自在,整套劍法自此融為一體,不再拆做劍招,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沖玄子見徐方旭演化長生劍法,也是心有所動,待徐方旭演劍結束,自上前接過徐方旭手中長劍,也在院中施展其真武劍法來。這真武劍法原是取了真武蕩魔大帝掃盡世間邪祟的意境,招式威猛,勢大力沉,與劍法精要多有違背,沖玄子施展起來始終不甚滿意。如今他道理愈發精深,又見了徐方旭的長生劍法,終於了悟其中真意,一把長劍施展得如流水一般,要輕就輕,要重就重。舞到最後,沖玄子揚手一式,手中長劍直直飛出,插入遠處石板數寸。沖玄子飛去了長劍,卻不停歇,繼續兩指並攏,比作劍指,繼續施展劍招。

孫向景在一旁看得熱血澎湃,徐方旭卻是先驚後喜。原來孫向景始終功力薄弱些,只看劍招流暢,徐方旭卻是看得那沖玄子指尖隱有氣勁旋轉,已是領先自己一步,從用劍走向了禦劍,從今往後,沖玄子自是功力大進,世間萬事萬物均可作劍,再無窒礙。

沖玄子一套劍法舞畢,旁邊傳來撫掌大笑之聲。眾人轉頭看去,原來是太和真人從一旁走來,邊走邊笑,看向沖玄子的眼神中有了十分的得意與滿足。

沖玄子先前沉浸劍法之中,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太和真人過來一掌探出,沖玄子一驚劍指反擊,只聽得裂帛聲響,太和真人的袖口被沖玄子指尖的劍氣劃破一道口子。沖玄子見狀一愣,太和真人卻是哈哈大笑,直道這名天賦最高的弟子終於踏出關鍵一步,成就了無上的禦劍功夫。

沖玄子這才恍然大悟,也是歡喜異常,又對徐方旭十分感激,若不是有他啟發,自己這禦劍之境只怕還有幾年才能證得。

徐方旭見這般變化,也是由衷高興,直向沖玄子道喜。沖玄子連忙回謝。

太和真人說道:“徒兒,徐施主這番點化於你,只是言謝怕是不夠。如此,你便將整套《真武蕩魔劍法》傳與徐施主罷!反正長生老人也對這劍法神往已久,不如就全了他的心願!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