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北下鐵騎多

《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陳同光選擇守城,實在當前情況之下做穩妥的選擇,也是為著一城百姓著想。西寧城作為邊境重城,有著幾丈余高的城墻,數丈寬的護城河,城中還有無盡守城軍械,實在是守城的最佳選擇,敵人一時半會之間萬難將此城池攻下。

只是死守城池的做法,一般都是在有確定援軍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否則時間一長,人心渙散,糧食耗盡,卻是萬分危險,一旦城破,只怕城中所有百姓,面臨的就是屠城。

如今三月剛過,城外糧田也不曾有任何糧食收獲。城中積蓄存糧,加上軍隊的一應軍糧,就算再怎麽節省,頂多也只能維持兩個余月。不是西寧不願意存糧,而是因著地勢環境的原因,大多數百姓還是選擇了放牧,並沒有多少農耕之人。

尋常時日,百姓能畜牧牲口,一應飲食生活自然是沒有問題。而如今城池封閉,百姓再也不能出城,家中的牲口不但不能成為積蓄,反而是消耗糧草的大戶,一日裏就要吃掉幾名壯漢的口糧,而要使不喂,這些牛羊一般活不過幾天,還會日漸消瘦,也是不堪存儲只用。

在決定守城的那一刻,陳同光除了下令召集軍隊進城以外,也聯合了城中一眾主事文官,要他們挨家挨戶撫慰民心,順便勸說百姓,即刻開始宰殺牲畜,上繳官府,統一制成肉幹,或能堅持更長的一段時間,熬過這一次劫難。

西寧城的百姓其實都習慣了這種情況,年紀稍大一些的都經歷過長時間的圍城,知道個中厲害,自然也就應允。陳同光當年在任之時,雖然不曾遭遇過大軍圍城的困境,但也聽前輩提起過,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第一時間宰殺城中一切牲畜,莫說牛羊,就是貓狗都不能留。誰也不知道守城要持續多久,要是時日過長,饑荒疾病蔓延,牲畜不單不能成為事物,還會變成許多疾病的主要來源,造成一城災難。

百姓們一時知道守城戰的厲害,二是對陳同光的命令沒有絲毫懷疑,都是別說宰殺牲口,就是要他們的一條命都可以。再者,一旦爆發守城戰,戰後只要城池不失,朝廷自然會補償百姓的一切牲口損失,尋常貓狗都能補償作壯碩牛羊,大家自然也沒有什麽不願意。畢竟城池一破,便立即家破人亡,眾人縱是再有私心惡念,也不敢在宰殺牲口的事情上含糊。

一時之間,西寧城中牲口慘呼不絕,血氣沖天。

而城墻之上,一應兵丁也是開始準備守城所用的一切軍械。現在存放軍糧的倉庫中,原本是放慢了巨石滾木以及一切守城應用之軍械,如今大軍進城,便將軍械搬至城墻上做準備,騰出倉庫存放糧食,嚴加看守。

與此同時,一眾文官也正在領著手下挨家挨戶收繳糧食肉類,一一登記造冊,許諾百倍奉還,卻是要執行統一配給。守城戰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糧食,糧食一旦吃完,整個城池也就死了一般,縱是日後保留下來,城中百姓也是個個不如從前,俱是行屍走肉一般。

一城之中,百姓有多少牲口,是嚴格處於官府管制之下的,故而文官們也不擔心百姓私藏。即是沒有登記的部分,百姓通常也不會太過藏私,一般都願意盡數上繳官府,以求在之後的日子裏每日能多領一口糧食,多一分活命的機會。

西寧百姓經歷過圍城,知道個中厲害,不像尋常江南百姓一般,存有私心,暗藏糧食。要知道,一旦城中糧食耗盡,百姓饑餓難耐之時,死的最早的,往往就是一開始私藏糧食的人家,甚至會比餓死更慘,可能會被餓紅眼的同胞洗劫之後殺死分食泄憤。

而官府收集糧食,乃是登記造冊,算上府庫存余之後,按照上繳糧食多寡,百返其一。也就是官府將所有的糧食按照上繳的多少分到每個人頭上,每人每天可以領取其中一份,百日領完,這也是如今西寧守城戰的極限。百姓起初上繳的越多,所能分到的糧食就越多,從官府補貼中得到的也就越多,故而無人願意少交。

三個月,一百天,正是如今西寧城所能堅守的時限。

向來守城戰之中,如何管理百姓都是一個最大的問題。自古攻伐之戰,見諸史書的,既有真相也不乏謊言。其中謊言,大抵是眾志成城,萬眾一心,苦熬堅持,人道不滅之類的倫常話語。而所謂的真相,就是一旦城中糧草耗盡,百姓就會開始窮盡一切辦法尋找能吃的東西,從老鼠蟑螂,到皮衣靴子,最終易子而食,公然交易菜人,泯滅人性,城池雖存猶破。

所謂“老瘦男子廋詞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為‘不羨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便是說得這種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