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師顯鋒芒

從大宋建國,太祖稱帝那一天起,宋遼兩國之間的邦交就是重中之重,這種邦交,甚至貫穿了大宋全盤的歷史,期間幾次戰爭,或有勝負,一應合約,俱是史書上留有濃重一筆。

龐太師作為兩朝元老,手握兵權,加之自身與遼國一直有些不清不楚的往來,的確是出使遼國的最佳人選。先前因著彌勒教的事情,西夏和遼國俱是屯兵邊境,意圖不軌,使得整個大宋朝廷都是惶惶不安,卻是之前好水川一戰之後,大宋的兵將損失慘重,若是兩國一同來攻,只怕一時難以抵擋,守土困難。

大宋的土地,恰好實在諸國圍繞之中。北有遼國、西夏,西有吐蕃,南有大理,俱是所謂“化外蠻夷”之邦,個個兵強馬壯,雖然人數或許不如大宋萬一,戰力卻是實在驚人。好在有唐以來,吐蕃便陷入了無盡混亂之中,其中教派爭執,贊普林立,各方爭鬥,直到現在也還未完全統一起來,內亂不斷,一時不會威脅大宋;大理國則是在段氏治理之下,出現了短時間的混亂,重臣把持朝政,百姓也是不甚安定,似乎就要重蹈其前身南詔國的覆轍,一時也不是較大的問題。

只是那遼國和西夏,實在是有宋一朝的心頭大患,真真如鯁在喉,使得每一位大宋君主都是煩惱萬分,又是無力一舉將其擊潰,甚至戰局之中,大宋還處於劣勢,一時難以處理。好在朝中一眾臣子也不是個個無用,龐太師一脈死死把持樞密院軍政大權,一時到還能抵抗些許。此番兩國屯兵,也是只有龐太師出使前往,百般商議,才能拖延緩解些日子,叫大宋有個休養生息的時候,不至於腹背受敵,各方不安。

只可惜麽,龐太師此番出使遼國,卻也是在那彌勒教的算計之中,甚至兩國屯兵之舉,只怕也是有彌勒教的身影在背後作祟。太師離開朝廷,朝中的文臣一時便占了上風,又是與彌勒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時之間也是攪動了朝廷上的風韻。加之中原武林正道因著各種原因,一時召開數十年不曾舉辦的武林大會,匯聚於開封府之內,更是挑動了趙禎原本就緊張的神經。一時之間,竟是叫彌勒教左右了朝中大勢,朝廷竟真的傾盡全力,一舉圍攻了少室山,將中原武林正道一舉重創,近乎撲滅。

此事一出,彌勒教算是苦心不負,終於達成了設計許久的願望,一舉將中原武林正道和朝廷的禁軍弄了個兩敗俱傷,更加奠定了自己在中原的地位。隨後的三個月時間,中原亂成一片,江湖四處風起雲湧。直到此時,趙禎才發現局勢似乎有些超出了自己的預期,一時之間也是不知如何是好,又是無法,只得急忙將龐太師從遼國召回,讓他坐鎮朝中,處理如今的亂局。

龐太師當時甫一得到消息,便也推測出了事情的發展和結果,嘴上雖然不住咒罵那些文官愚蠢,心中卻也有著一絲暗喜,知道很快就會有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只要此番處理得當,從今往後,一眾文官朝臣便再也沒有了與他競爭的資本,朝中便是他一人獨大了。

因著這般,龐太師雖然一早收到了消息,卻是佯作不知,將一眾隨行出使的弟子門生死死束縛在了自己身邊,一應留在遼國境內,生生耽誤。除了給長生老人送去過一封書信之外,龐太師便再無任何舉動,以逸待勞,安心在遼國等候皇帝的召見。

果不其然,十二月廿三這日,大宋的急招文書送到了龐太師手上。這封文書原是趙禎的親筆,內裏詳細說明了事情的起因和現在的情況,召喻龐太師即刻啟程,返回開封,鎮壓局勢。因為此事不甚妥當,趙禎面上也是無光,原本因該由大臣代筆的詔書,也是由他自己親筆寫就,言辭又是透露著些許祈求意味,卻是真真到了沒有龐太師不行的程度。

龐太師自然是滿心的歡喜,表面上卻依舊沉著冷靜,不住嘆息,又是直說國與國邦交大事,自己作為使者,實在不好說走就走,卻是有失國體,實在不妥。直到趙禎的第二封詔書也拿在手中,龐太師才志得意滿,不緊不慢地跟遼國一方告罪,說是朝中事物繁忙,自己必須先走一步,隨後才帶著一眾門生弟子,趾高氣揚地返京去了。

大宋出了這等事情,原本不該叫周圍幾國知道。奈何此事不是尋常朝政,而是牽動中原武林和天下百姓的事情,實在是掩藏不住的,民間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周邊幾國倒也知曉。加上遼國和西夏本就是與彌勒教聯合串通,其實對這局勢了若指掌,哪裏又會不知。要不是如今時機尚未成熟,大宋的根本元氣不曾受損,遼國也無心大舉進攻,否則朝中亂成這般樣子,只怕又是有戰要打了。

饒是如此,龐太師還是一直拖延到了次年正月初五這日,才堪堪返回了開封府,也是得了趙禎的口諭,第二日一早便參與了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