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江湖空抱幽蘭怨

武玄霜一看,果然是她的堂兄武承嗣的字跡,信上寫道:“驚聞吾妹遠赴漠北,欲召回李唐遺孽,作旋乾轉坤之謀;吾妹冰雪聰明,奈何欲自召滅門之禍?此為愚兄所大惑不解者也!皇帝春秋已高,惑於狄仁傑之邪說,聖聰容有閉塞,聖慮容未周詳,吾妹未加勸諫,反從而助之,萬一歸宗李唐,果成事實,則不但今日之繁華富貴,化作雲煙,吾武氏其尚有噍類耶?吾妹其再思三思!盼吾妹見此信後,速返長安,從長計議。兄承嗣。”

原來自武則天稱帝之後,改唐為周,關於帝位繼承的問題,一直就在朝廷上爭論得很激烈。本來按照“家天下”的觀念,既然是姓武的做了皇帝,就該姓武的子孫繼位。可是一班有力的大臣,卻主張武則天傳子不傳侄。武承嗣一心想做皇帝,另外也勾結了一班大臣擁護他。在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武承嗣便運動了一班人,以鳳閣舍人張岑福為首,幾百人簽名上表,請武則天明令以武承嗣繼承帝位,當時的宰相岑長倩極力反對,事卒未成。武則天為了緩和兩派的爭執,一方面以自己的第四個兒子李旦改姓武氏,封為“嗣皇”,一方面立其侄兒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他諸侄皆為郡王,姓武的勢力大大壓倒了姓李的。武則天本來要封武玄霜做郡主的,武玄霜不願受封,但卻因此更得武則天的信任。

武則天的第四子李旦雖受封“嗣皇”,顧名思義,似乎武則天已準備把皇位傳給他,但李旦極為平庸,武則天始終沒有明令立他為太子。武承嗣仍然極力圖謀繼承帝位。狄仁傑擔心會造成內亂,勸武則天召回她的第三子盧陵王李顯,立為太子。他上表道:“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大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袝姑於廟者也。”他明明白白地反對立武承嗣,指出了即以親疏而論,兒子也要比侄兒親得多。這幾句話很打動了武則天的心,再看一看當時的情勢,立武氏為帝,內亂勢將不免,再一想李顯的才能雖然也並不高,可是武承嗣也不行,而李顯卻有一班有能力的大臣擁護他,權衡之下,武則天終於決定接納狄仁傑的主張,將盧陵王召回,準備將來立他為天子。武承嗣聽到這個消息,把狄仁傑恨得牙癢癢的,但狄仁傑是武則天最信任的人,武承嗣不敢動他。

武玄霜看了這封信後,心頭大震,想道:“將來李氏為帝,武氏確有滅門之禍!只能看誰做皇帝對天下較好一點了,一家一姓的利害,又算得了什麽?我姑姑也不是曾經屢次這樣說嗎?”想到此處,豁然開朗,把武承嗣的信撕碎,納入口中,一口便吞下去了。

那兩個武士愕然相顧,猜不透她心意如何。武玄霜冷冷道:“我不回去,你們是否便要取我的性命?”封牧野急忙陪笑說道:“不敢,不敢!那兩句話不過是想勸姑娘回去而已。千歲爺但求姑娘能夠回去,他說,最好不必露面,便能勸阻姑娘前行。是小人們鬥膽,用了江湖上的虛聲恫嚇的手段。姑娘你也是慣走江湖的了,這種江湖上的套語,難道還會放在心上嗎?姑娘若然見怪,小人在這廂給你賠罪。”武玄霜聽他言之成理,猜測武承嗣的本意,大約也是希望非到必要之時,不必將這封信交出來,便道:“既是我哥哥的意思,何須你替他賠罪?”眼珠一轉,掃了他們一眼,祝見章道:“我們穿上這突厥武士的服飾,姑娘想必見疑,這是為了便於行走的原故。”武玄霜冷笑道:“那是為了便於追蹤的原故吧?哼,哼,你們敢冒突厥武士,這膽子可真不小!若然碰上了真的突厥武士,或者碰上了天山劍客,你們可就要自找苦吃。你們回去時,換上了老百姓的服裝吧。”封牧野道:“多謝姑娘處處替我們著想,姑娘金玉良言,自當遵照。那麽咱們是不是現在就回去?”武玄霜道:“什麽咱們?你們回去告訴王爺,就說他的信我已經看過了,一切聽從聖上,請他不要自作主張。”封牧野與祝見章面面相覷,見武玄霜執意不回,他們只好自己回去。

武玄霜目送他們的背影下山,長長地嘆了口氣,心中想道:“我姑姑改唐為周,做開天辟地以來的第一個女皇帝,她豈是只為一家一姓著想?承嗣他們這樣胡搞,不但武家要蒙上惡名,黎民也要受他災禍。但求上天保佑,讓我姑姑多活幾年,有我姑姑在世,他也許還不敢亂作非為。”

武玄霜尚未知道,她堂兄武承嗣為了想繼承帝位,已經和突厥可汗暗通消息,突厥可汗得知李逸隱居天山,便是武承嗣派人給他報訊的。武承嗣想突厥可汗殺掉李逸,突厥可汗卻另有打算。至於那封祝二人,便是給武承嗣送信的人,他們早已見過突厥可汗,他們那一身武士服飾,便是突厥可汗賜給他們的。他們隱藏面目,本來想把武玄霜擒著,獻給突厥可汗,領功請賞,不料反而險喪武玄霜劍下,這才迫得他們獻出武承嗣的信件,將事情都推到武承嗣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