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難得名山聆雅奏誰知仙窟遇魔頭(第3/10頁)

“老君台”在“第一洞天”左側的高崖上,有石頗似老者,據說是道家始祖老子的化身,坐在那裏“鎮巖”。

“鯉魚跳龍門”以景狀物,不用解說。“雪羅漢守洞門”是石鐘乳白色的漿液,滴成了一座栩栩如生的白色“羅漢”,站在“老君台”下,面向洞門。“露滴石筍”,則是在“羅漢洞門”的內進,地上排列著整整齊齊的三根石筍,巖頂也同樣的齊齊整整的排列著三根石筍,遙遙相對,似乎還有著一顆顆的露珠正在要滴下來。原來地上的石筍,就是巖頂上的石乳,經過無數萬年滴下來而成的。

雲浩笑道:“洞中的景物這樣多,咱們恐怕只有選擇來看了。”本來他踏入洞中,就留心聽那水聲的,但聽來聽去,水聲雖似琴聲,卻可以斷定絕對不是他剛才聽到的那個可成曲調的奇妙琴聲。雲浩暗自想道:“七星洞這樣大,那個高人不知是躲在哪個角落彈琴。這向導沒見著他,卻以為是水聲了,人生遇合,恐怕都要講究一個緣分,今天能不能碰見這個高人,看來也只能看看我是有緣無緣了。”

洞中景物實在太過迷人,雲浩不知不覺的就專心瀏覽起景物來,洞中不但是移步換景,還是許多歷代的文人墨客的題刻,那都是極為珍貴的、罕得一見的真跡。例如“第一洞天”,就有宋代名詩人範成大的“碧虛亭銘”,此外還有唐人所書“棲霞洞”三字榜書,以及梁安世、方信儒諸名家的題刻。再進去還有劉克宣、解縉等人的題詩。

劉克宣的詩寫道:

往聞耆老言,茲洞深無際。

暗中或識路,塵外別有世。

幾思絕人事,齋糧窮所詣。

棋終出易迷,炬絕入難繼。

孤亭渺雲端,於焉山休憩。

憑高眺城闕,擾擾如聚蚋。

盡捐渣滓念,遂有飛舉勢。

山靈娟清遊,雨勢來極銳。

蒙蒙濕莎草,浥浥涼松桂。

瞑色不可留,悵望巖扉閉。

雲浩心裏想道:“這首詩描了山容,卻還沒有繪出洞中奇景,看來也是平平。不過這位詩人倒是一個棋迷,他在洞中下棋,一局既終,火把也快燒盡了,進去尋幽探秘無以為繼,山洞也易迷途,不知如何是好了。”琴棋雅事,古人往往相提並論,雲浩讀了此詩,不覺忽地產生聯想:“既然曾有人在洞中下棋,見於詩篇。那麽有人在洞中彈琴也非奇事。我剛才聽到的乃是琴聲,決計不會聽錯,就不知那個彈琴的人,此際是否還在洞中?”

那向導說道:“客人,你看得這樣出神,想必是首好詩了?”

雲浩笑道:“我在想著詩中說的一件事情。”

向導問道:“什麽事情?”

雲浩說道:“有人在這洞中下棋,燒完火把,沒法出去。”

向導怔了一怔,隨即笑道:“客人不用擔擾,我帶的火把,足夠半天用的。就算火把都燒完了,我閉上眼睛,也能找到出路。”

雲浩跟著向導繼續前行,瀏覽了幾處景物,那向導拿出幾包酥糖,說道:“客人,請你嘗嘗我們桂林的酥糖。”雲浩說道:“怎好意思要你請客?”向導笑道:“這又不是什麽值錢的東西了?一文銅錢可以買幾包呢。不過,雖然不值錢的賤物,倒很好吃。還有一個好處,能抵肚餓。我有時沒工夫吃午飯,就拿它充饑的。”

酥糖是相當有名的桂林特產之一。雲浩也曾聽人說過,當下道了個謝,接了過來,只見那酥糖是用黃色竹子包封,拆開封皮,就有一股香酥的味兒直沖鼻孔。向導把扁方形的糖卷由外面拉開來,變成一長條,然後一節一節地吃。雲浩學他的吃法,把酥糖送進口中,細加咀嚼,只覺香不太濃、味也不膩,香甜得恰到好處。不覺贊道:“果然好吃。”

向導笑道:“外地人只知道桂林三寶是腐乳、馬蹄(一種生果)和三花酒,知道酥糖的人可就不多了。”

雲浩說道:“對,實在應加上酥糖,號稱四寶才對。”

那向導似乎很高興雲浩欣賞他的酥糖,說道:“客人,難得你喜歡吃,請再吃一些。”雲浩笑道:“好東西可不能吃得太多,才有余味。我知你今天還沒有吃中飯,對麽?留給你自己吃吧。”向導笑道:“我多著呢,你盡量吃,你只吃一包,也不能說是太多。”雲浩見盛情難卻,只好再吃一包。

轉過個彎,眼睛一亮,只見淺紅色的巖壁上,出現一組乳白色的石雕:迎面懸掛著一頂帳帷曳地的紅羅帳,那圓圓的頂圈,褶疊拖垂的帳紗,仿佛隨時會迎風飄蕩,真是令人驚嘆於造物之奇,它竟然只是一座摺瓣形的鐘乳石。向導笑道:“你再仔細看看帳中人物。”把火把湊近去讓雲浩看個清楚。這一看不由得更是令雲浩目定口呆,比起帳中人物的奇麗無儔,外面的石雕又簡直算不了什麽了。但見紅羅帳裏,恍惚有仙子一人,坐在漢白玉砌成的寶座上,冰紈霧鬢,長裙曳地,翠帶迎風,秋水盈盈,含情如有所待。這神態,丹青妙筆,恐怕也畫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