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皇儲之爭

邊關,狼煙四起,金國四太子金兀術,連下三鎮,大軍壓境,“汴京”朝野震動!

徽宗皇帝趙趙佶,接受“主戰派”領袖、左相李綱的再三陳請,宣召開府駐軍於“金陵”的第九子、“江南五道節度使”“康王”趙構,緊急入京,主持“抗金”大計!

隨著官家這道旨意的出京,整座“京師”,都為之震動而沸騰了!

最先做出反應的,是官民一體的“主戰派”大佬李綱,在眾多官紳士民激動興奮、歡呼雀躍的翹首以待之中,李左相當即,遣派長子李儀之,重金敦請當世“殺手之王”冷北城先生,親自迎接“康王爺”趙構於“五行大山”之上!

相對於“康王黨”的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普天同慶,“主和派”的“太子黨”,卻是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起來。

第一個坐不住的,是“東宮太子”趙桓。

這些年,太子桓的太子寶座,坐的並不太安穩,也談不上太平。

他父親徽宗皇帝,是個多才多藝、多子多產的風流皇帝,前前後後為太子桓生下了三十多個王弟。

這些皇子殿下裏,最屬“九大王”趙構,最出色優秀,他聰明淵博,過目不忘,每日能讀誦書籍千余言,博聞強記,更兼文武雙全,他的臂力極強,能拉得動二百多斤的硬弓,而左相麾下“敢死營”第一猛將嶽飛,也能拉動三百斤力的強弓罷了。

康王構相貌堂堂,風流無雙,早年就有相士“褲衩先生”竇辟邪遍相過徽宗諸皇子,私稱“九大王龍行虎步,誠帝王之相也!”

對於這個流言,太子桓一直如鯁在喉,耿耿於懷。

直到九弟趙構晉封“康王”、授“江南五道節度使”、掌虎符軍權,太子桓就越發將這個九弟,當作眼中釘、肉中刺、絆腳石了!

然而,康王構朝中有李綱、龍傲骨等一班方正大臣輔佐,軍中又有宗澤、韓世忠等一批忠勇良將擁戴;而太子桓自己所依仗的布青衣、朱勔等重臣,不是退隱、就是失勢,此消彼長,越發使得皇儲之爭,日益尖銳。

而今,康王構一旦入京,主持軍政大局,百官跟“禁軍”,無異都握在了這位年輕有為、奮發進取的“九大王”手上,再加上,李綱、宗澤等軍政大佬,借著“抗金保國”的勢頭,內外造勢,為主子民情人心,九州歸順、天下歸心,趙桓這“太子寶座”,想不挪一挪,都不可能了!

絕不能讓老九進京!

絕不能讓康王構活著進京!

絕!不!可!以!

太子桓馬上招來他在朝在野的兩大心腹、“司禮大太監”王黼與“青衣樓”總樓主辰源密議——

——狙殺康王構於“五行大山”!

王大公公是太子爺“太子府”進宮的內侍大頭子、當朝“四大宦官”之一,頗為得勢;辰源總樓主是“太傅”布青衣的養子、京城第一大黑道幫會“青衣樓”的主持人,極為得力!

“心腹”不再多,有一、兩個管用,就夠用了。

如果,所謂的“心腹”多了,那就稱之不上為“心腹”了。

王黼與辰源,就是太子桓的“心腹”,而且,是相當“管用”的那種。

在太子桓的心目中,缺兵少將的他,已經王黼與辰源,媲美於“死敵”老九身邊的一文一武兩大助力:李綱和宗澤。

李綱名相多謀善斷,門生故吏遍布朝廷,自非王黼一個內廷弄臣所能比擬;宗澤老將功高權重,手握十萬兵甲,也自然不是辰源一介江湖草莽所能比肩。

但是,太子桓身邊已無可用之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太子爺病急亂投醫,他已經是完全沒有了辦法,徹底失去了章法。

歷朝歷代,皇室傾軋,手足相殘,遠比戲文中的故事,來得殘忍可怕!

太子桓不想自己以“廢太子”的身份,被自己的九弟幽禁、淩辱、甚至暗害、鴆斃,所以,他只有問計於王黼與辰源,力求自保。

王黼跟辰源,雖然不比名相名將,但那也是不同凡響的人中之傑,兩個人,很快就給主君獻出了自己的對策條陳。

王黼的對策,是請太子爺,即刻進宮,向皇上示好、表態、盡孝、陳情,用盡一切辦法,讓老皇帝看到你的優點、知道你的志向、顯出你的孝道、了解你的苦衷,總之,這個關鍵時候,做為“東宮太子”的趙桓,不能呆在“東宮”之中望天興嘆,一定要動,不管走動、還是行動,一定都要有一個動作,讓君王和臣民,都看到“太子爺”的存在,然後再徐圖後事。

王大公公這個條陳,看似無用,但實際上最是難辦實用,刀子雖軟,但總好過手中無刀。

比起王大總管的文計,辰源總樓主的武略,就相當簡單直接多了,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