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所謂祥瑞(上)(第2/3頁)

話剛說到這裏,‘刷刷刷’的七八個文臣就沖出了班列,跪倒在地上大聲說到:“陛下,遷都之事,再也不用提起。自古以來,遷都者,禍亂之源也。祖宗規矩,這是萬萬不能違廢的。洪武皇帝定下了應天為都,陛下若是強行把都城遷往北平那彈丸小城,天下振蕩啊!民心不穩,怕是立時就要生出禍亂來。”

解縉更是爬著上前了幾步,厲聲喝道:“陛下,若說遷都北平,可以穩固北方,那中原、南疆,莫不就不重要了麽?如今南疆戰事正烈,天南一帶,百姓人心惶惶,陛下若是遷都了,百姓心中如何做想?他們莫不以為,陛下舍棄了大明的南疆國土啊。”

朱棣的手揚了起來,然後慢慢的放下了。他盯著不斷磕頭的解縉,半天沒吭聲。大清早他剛從密室出關,帶著一眾內臣到了大殿上,就看到解縉縮手縮腳的在大殿裏轉悠,似乎有點擋不住清晨的那絲涼氣。當下朱棣就和他就遷都一事辯論起來,吵鬧了一刻鐘,那解縉是油鹽不透啊。朱棣說出多少條遷都的好處,解縉就能搬出數十倍遷都的害處來,辯得朱棣是啞口無言,最後只能以敲桌子罵人為結束。

如今看到解縉這老家夥又跳了出來,朱棣不由得一陣的頭疼,這些臣子怎麽就這麽認死理呢?朱元璋定下了應天府為都城,不過是因為應天的繁華富庶罷了,根本就沒有考慮到整個天下的局面來。自己可是認定了,要想徹底的平復北方,或者是起碼能讓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敢輕易的南下,這北方必須有一座重鎮掐在那裏才好。

什麽樣的重鎮才是最強的呢?無非就是都城了。把都城設在北平,就可以放心的駐軍數十萬在那附近,還怕北方的那些渾身臊氣沖天的蠻子作甚?朱棣心裏尋思到:“哼,按照你解縉的說法,可以繼續保留應天府為都城,把北平建為一座軍鎮,設立百萬大軍,以王族之人守之……哼,哼,你們這些作臣子的放心了,朕還不放心呢。把百萬軍權交於他人,豈有此理?”

他陰沉著臉蛋看著那十幾個引經據典,不斷的說遷都害處的大臣們,心裏一陣的惱怒,但是卻又是一陣的無奈何。他也清楚,這些文臣,是再也不能殺了。再殺下去,這大明朝的朝廷上,就要空缺出幾十個官位找不到人來作了。他不由得看了呂風一眼,心裏無奈的苦笑到:“聽了這小子的主意,那些敢批駁朕的文人倒是殺了個幹幹凈凈,卻沒想到整個天下的文人都在罵朕纂位,結果天下士子,殺了九成,剩下的一成也是不堪重用之人!奈何,如今想換幾個聽話的臣子,也是沒有人選了。”

那些文官們,整日裏埋在經書堆中,尤其解縉參加了那《永樂大典》的編著,如今每天就泡在了那自古以來的所有流傳下來的典籍之中,一條條的經典典故那是潮水一樣湧出,辯得朱棣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從董卓專權遷都開始,到王莽新政亂國,總之他們就體現了一個意思:“穩定才是大明朝發展之途,若是破壞了這個穩定,大明朝的天下就不安穩了。”

呂風站在旁邊默不作聲,絲毫不敢參合進這事情裏去。怎麽參合啊?拔出兵器來架在解縉等人的脖子上,威嚇他們不許再反對麽?他們一定會得意洋洋的伸長了脖子讓你砍,以成全他們的千秋功名,這些酸腐文人,是不怕死的。放開了嘴皮子和他們爭吵麽?天啊,天下有幾個人能吵得過他們?呂風除了道經外,正經的典籍就沒有讀過什麽,哪裏是這些鴻儒的對手?

呂風陰沉著臉蛋站在那裏,武將們撫摸著‘咕咕’亂叫的肚子愁眉苦臉的站在那裏,朱棣微微的歪著腦袋,兩只眼睛也不知道看到了哪裏,面無表情的坐在那裏。整個大殿上就聽得十幾個文臣在那裏相互呼應,把遷都一事辯駁的體無完膚,似乎只要遷都了,大明朝立刻就要亡國了一般。每個文臣都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樣,一副國之忠臣的德行,口水滔滔,自覺口中所言,字字珠璣,那勁頭就更大得沒邊了。

漫長的等待,呂風低著腦袋,仔細的數著自己皮靴子上有多少個孔隙,就這樣他們熬過了兩個時辰。終於,那些說得天花亂墜的文臣們也累了,喘息了幾聲停了下來。解縉沙啞著喉嚨,有氣無力的拱手說到:“陛下,為臣等都是為了我大明的天下著想啊。這遷都一事,自古少聞,那是萬萬不可的……陛下要震懾北疆,那就把北平城建成一個大軍營就是,哪裏需要遷都呢?”

呂風猛的呼出了一口氣,吞了口吐沫下去。他看了看朱棣,示意到:“這些老家夥,總算是說完了。”

朱棣也是呼出了一口氣,無奈的看了看呂風一眼,慢吞吞的說到:“把北平城建成一個大軍營,駐軍百萬,倒也無妨。但北平那邊駐軍百萬了,這應天府卻又如何辦呢?朕再在應天府放上百萬兵馬?那全國上下,就這兩座城池,就要有兩百萬兵馬,天下兵力,都集中在兩座城池裏不成?那若是各地流匪一起,諸位卿家,朕從哪裏派遣兵馬去剿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