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所謂祥瑞(上)(第3/3頁)

一個大學士傻乎乎的說到:“陛下,北平城放了百萬大軍就是,應天府麽,駐軍三五萬也就夠了呀。”

朱棣差點氣死,那些武將一個個面色古怪的看著那個大學士,半天沒吭聲。朱棣是個馬背上出身的皇帝,他會放心把百萬軍權放在北方,自己手頭上只保留三五萬兵馬麽?這可好,就算是那北平府始終都是朱家的子孫做統領,恐怕日後這‘靖難之役’就要時不時的打上一場,皇帝輪流做了。為什麽?誰叫那王爺手裏有百萬大軍,你皇帝手裏只有三五萬兵馬呢?

不管從哪裏來說,對於如今的情況來說,大明朝遷都北平城都是最好的選擇。皇帝手中的大軍可以直接威嚇東北的女真,也可以防禦北方的元蒙。糧草兵馬就地征集,若是要對北方用兵,那是方便得很了。如果還是把都城放在應天府,朱棣是絕對不會放心在其他城池放太多兵馬的,那萬一元蒙再次南侵,這北平城是萬萬抵擋不住的。

北平城抵擋不住了,就要應天府發兵支援。可是從應天府調集兵馬、糧草趕去北方,起碼要兩個月的時間,兩個月後,黃花菜都涼了。說不定那元蒙大軍早就把北方給屠戮一空,搶了個幹凈,興高采烈的回去大草原上分贓準備過年了。

所以大臣們心裏曉事的人都清楚,這朱棣是王八吞了秤砣鐵了心了要遷都的。大明朝只能有一個地方擁軍百萬,那就是都城。而大明朝又要應付北方的遊牧民族,那就必須把都城往北方挪,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解縉這些文臣的頭目,用什麽傳統道理之類的說法來阻攔朱棣,那是沒有用的。朱棣所想的,是最實際的軍事上的利益。而解縉他們所看重的,僅僅是那虛無飄渺的傳統啊、威嚴啊這等事情。

奈何天下百姓,還真的就和解縉他們一樣,看重這些玩意。只要朱棣遷都,百姓們還真的會疑神疑鬼的,這天下很太平啊,你皇帝遷都幹什麽呢?莫非要有什麽大變了不成?這樣人心惶惶之下,還不知道會鬧出什麽事情來。所以朱棣如果在朝堂上都無法說服這些文臣的話,如何能讓天下百姓放心呢?偏偏這些文臣的話,又最得百姓們信賴啊!百姓們就喜歡聽夫子說書,這是沒奈何的。

呂風咳嗽了一聲,出班奏到:“陛下,遷都一事事關重大,若是遷都,則百官衙門也要遷徙,百官眷屬更是要遷往北方。無數公文、档案、典薄,乃至庫銀、作坊等等,怕不是要遷走百萬人馬?此事慢慢商議則可,毋庸動氣……解縉大學士年紀大了,陛下還讓他在地上跪了兩個時辰說話,怕是他老人家擔當不起了。嘿嘿,遷都一事,慢慢的商議,慢慢的商議啊。等商量得十幾二十年的,怕是大家的意見也就統一了罷?”

朱棣眼神一閃,心裏會意。沒錯,這反對遷都,就是解縉你們這幾個老家夥帶頭。得,朕說不過你們,朕也就不和你們爭論,過得幾年,等你們老死了,我看還有誰敢反對朕的決定。當朕不清楚了,那些武將,也是不願意遷都的,畢竟南方風流繁華,沒人願意去北方苦寒之地。嘿,不過武將們是不敢說自己不願意遷都的,朕就當作不知道。

反正公開反對遷都的,就是你們這群老不死的文官頭目,朕和你們慢慢的磨,磨死了你們,這事情也就太平了。不過呢,莫非還真的要和你們磨上十幾二十年不成?這麽長的時間,要虛耗了多少糧草,北方又要遭受多少損失啊?還有遼東那萬裏平原,要是不早日拿在手中,可就便宜了那群只會挖人參的高麗蠻子了。

朱棣緩緩點頭,沉聲到:“諸位卿家請起,這事,我們慢慢計議罷!”他心裏已經有了主意了。想到這裏,他不由得又看了呂風一眼,心裏很是不舒服:“朕居然還要從這小子以前獻上的計謀中,才能想出對付這些臣子的辦法,唉……早知今日,靖難之役後,就要少殺幾個文士了。要是那時候留下數百有才名的文人,解縉他們幾個老家夥敢和朕羅嗦,就先抄了他們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