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青天高十尺 指桑罵始皇(第3/5頁)

這風君子火氣倒是消了,可酒畢竟還是喝多了,居然當著柳老師的面問我這樣的話。柳老師臉色微紅有點不自在,打了個招呼道:“我看這裏也沒事了,你們聊吧,我就不打擾了。”起身告辭走出了君子居。

我瞪了風君子一眼,可這小子根本沒看見,仍在那裏醉意朦朧的說道:“石野手裏拿著的就是朱熹注的《詩經》,你看這個豬頭是怎麽注的?那女人出現幻覺聽錯時間了,因為她時時刻刻都想著要提醒丈夫按時上早朝。……《詩經》可是孔子整編的,讓朱熹注成這個樣子,荒誕的不能再荒誕了,簡直是變態!”

唐老頭也笑了,指著我手裏的兩本書問風君子:“這兩本書是怎麽回事?你拿來的嗎?怎麽沒被你媽撕掉?”

風君子端起酒杯咕咚咚一飲而盡,苦著臉說道:“一地的碎紙片啊,完好無損的就這兩本書,居然都是朱熹的!你說我怎麽不生氣?這是巧合嗎?簡直就是在氣我!”

唐老頭:“難怪你會想起來罵朱熹,原來還有這麽個由頭。你說你媽看見你讀什麽書生氣了?你當時究竟在看哪本書?”

……

注1:朱熹在二程將《大學》、《中庸》從《禮記》中抽出改編的基礎上,又分章句注釋,並將自己所寫的一百三十四字補進《大學》原文。朱熹同時還對《論語》、《孟子》分別做了章句注釋,與他自己注釋的《大學》、《中庸》作成一套書於宋光宗昭熙元年(1190年)同時刊行。後人合稱為《四書章句集注》,這就是“四書”的由來。元朝恢復科舉之後,以《四書集注》試士子。從此,《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明清科舉考八股,題必出自四書,朱熹的注釋是最重要的經義。

注2:朱、陸兩家是南宋時期義理學內部的兩個不同學派,由於觀點不同,兩家在學術問題上進行了長期的爭辯。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為了調和朱陸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學者呂祖謙發起,邀請了朱熹和陸九淵、陸九齡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鵝湖寺(今江西鉛山縣境內)集會,討論的主要問題是“為學之方”。這便是我國學術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

……

風君子一張嘴帶著哭聲道:“《論語》啊!我真的想不到中國讀書人會撕兒子手中的《論語》……他們可都是大學畢業,有高級職稱的知識分子。簡直是斯文掃地啊斯文掃地!”說著說著他居然哭出聲來,眼淚也流了下來。這小子今天是真傷心了,同時也是真喝醉了。

唐老頭嘆息一聲問了一句:“臭小子,你父親是不是叫風懷遠?”

風君子掛著眼淚答了一句:“是啊,你認識他?”

唐老頭:“認識,他是個很不錯的水利工程師。飛雲渡大橋就是他設計、建造的對不對?”

風君子:“是啊,那對於他來說是得意之作。可是對於蕪城,簡直是個荒誕的紀念碑!”風君子說話的時候哭聲未止,抽抽搭搭的,又端杯喝酒。

風懷遠這個名字我知道,飛雲渡大橋我也知道。但我以前不知道是風懷遠設計了飛雲渡大橋,張先生調查風君子的那份資料上沒有提到這一點。這座橋如今簡直成了是蕪城一景。提到這座橋,還不得不提到蕪城境內的一條大河——穿梁河。穿梁河在蕪城境內綿延數百裏,幾乎穿過了大部分南部山區。九曲十八彎在丘陵山地中沖積出一片片灘塗平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蕪城組織了一次規模浩大的農田水利工程——穿梁河工程。這是蕪城歷史上除了五十年代末大煉鋼鐵之外。投人力、物力最大的一次有組織行為。這項工程的目的就是要將穿梁河彎曲的河道改直,這樣能夠多出百萬畝河灘成為糧田。

這項工程進行到一半就失敗了。首先因為資金的關系,上遊規劃中耗資巨大的水庫無法建成。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將河道改成人工直線,穿梁河從山中直接流到平原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一到洪水季節,呼嘯而來的山洪幾乎沖毀了一切。被沖毀的包括兩岸的堤壩、河上的橋梁、各處的排灌站。全市的人力物力花了近五年的時間最後在穿梁河新河道上只留下了一樣東西——飛雲渡大橋。

其它所有的橋梁和堤壩都沖毀了,只有這座二百米長的大橋屹立不倒,連兩側連接原先堤壩的橋頭堡都成了懸空狀。這座大橋是一個叫風懷遠的工程師設計的,也是他親自主持施工建造的。這橋設計的好啊!多少次滔天洪水也沒有沖垮,可惜人工的穿梁河道已經不復存在。這是一個工程師的得意之作,可是它出現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地點,出現在一個錯誤的大背景之中。

我今天第一次知道風君子的父親就是飛雲渡大橋的設計者。正在尋思間有一個人推門進來,用柔和的聲音稍顯急切地問道:“風君子,你怎麽哭了?出什麽事情了,快告訴我!”